各位家长:
我是怀着爱子之情和爱家之情与大家共同商议孩子教育的问题。
我们希望学生中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人才是教育生成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教育的科学、教育的实践证明,人才教育生成主要由七个层面构成生态链条,缺一不可。这七个层面从内向外逐步生成。
一、情感体验
二、意志劳动
三、习惯实践
四、知识学习
五、责任付出
六、智慧内悟
七、能力培养
既然我们看到了一个结构层面,我们怎样完善这个层面,画好这七个圆呢?我以为,做家长的要做到六个字:明白、懂得、学会。
1、做家长的,我们要明白
"孩子是家长的精神寄托",好过我,胜过我,高过我,让孩子最大限度地去出类拔萃。
孩子是家庭兴衰的风向标,看看周围孩子的成长情况,再想想"30年河东,30年河西"是什么道理,30年一代人,对家庭的影响就出来了。孩子学好了将来成为家庭的栋梁和社会有用人才,没学好将来可能成为败家子和社会蛀虫。孩子好坏不能掉以轻心呀!家庭兴在孩子,衰在孩子。孩子命运70%操在父母手中,这是经过教育专家对成千上万人的追踪调查得出的结论。
2、做家长的,我们要懂得--
孩子成才是有规律的,对孩子的教育是很讲究的。家长懂点孩子成长中关键性问题,一来少走点弯路;二来能尽可能促进孩子成才,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习惯的好坏关系到孩子终身的路顺利与否。有一位父亲,当两岁的儿子刚学会走路时,在客厅里大人给他一块糖没拿稳就调在地上,父亲让孩子捡起来,孩子没听见似的理也不理只管去玩,妈妈说孩子还小,说着就要帮着捡,父亲立即生气地说:"不许捡。"然后对孩子和气地说:"是你自己的,应该自己捡。"孩子蹲下身子捡了起来。父亲后来说:勤劳是一个人最好的品质,而劳动是从小就养成的好习惯。
愉快的心情是提高孩子记忆力的有效保证。知识是人的素质提升的燃料和养分。某些家长为了升华孩子的素质,追求知识近乎达到了疯狂。。不许玩,则校、参加特长班等,可怜天下父母心。大家都知道知识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更深刻的、远的暂且不论,就说最简单的,连不识字的家长都能做到的,就是保证孩子在学习中有个心情。有这样两个小实验,不知家长看了能否做到尽量给孩子一个好心情。
先取三短文,120个字左右,用不同态度方式传授6天后,结果是:
试验1:
第一阶段:鼓励表扬,孩子记住80%
第二阶段:与孩子没关系,孩子记住22%
第三阶段:指责批评,孩子记住50%
试验2:
心情十分愉快状态下记忆70%
心情烦躁、伤心状态下记忆20%
心情淡然、放松状态下记忆40%
记住吧,多给孩子好脸儿,海生,让孩子有个好心情吧!
3、做家长的,我们要学会--
教育孩子的事远比任何高科技含量的工程都难。当家的多少学会点关乎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知识,为孩子成长注入一点活力不是一件好事吗?
那就学会把握"三度":爱要有度,关要有度,放也要有度。这"三度"一度不当,后悔莫及。
学会让孩子动手做。家长包办代替是对孩子能力培养过程中包装最诱人而又最残酷的屠刀。
在一次夏令营,一位二年级小女孩眼含热泪望着鸡蛋发愁,说:"我家的鸡蛋白白的软软的,一咬就行,这里的鸡蛋不光不白不软,还这么硬,咬都咬不下。"原来,这小孩没见过大人剥鸡蛋皮。三四年级的学生中家长代替孩子叠被、穿衣的大有人在,。孩子时时处处享受着呵护,所以当代孩子的能力低下已引起全社会惊呼,救救孩子吧!救救社会吧!请把孩子锻炼的机会还给孩子吧!家长不能当孩子永久的靠山。对比对比就知道了,让孩子多动手是该还是不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