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过程中,儿童既可以体验到开放、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又可以发展适应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幼儿不但练习各种基本动作,使运动器官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也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游戏还帮助儿童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对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是自然实现的,需要教师和家长积极组织和正确引导。游戏不仅是幼儿的主导活动,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游戏的种类及其发展
幼儿的游戏是多种多样的,分类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按照游戏的目的性分类,幼儿游戏主要有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和活动性游戏。
(一)创造性游戏
它是由儿童独自想出来的游戏,目的是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中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借助模仿和想象来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的生活;建筑性游戏是利用积木、沙、石等材料建造各种建筑物,从而发展幼儿的设计创造才能,培养有关的技能技巧;表
演游戏则让幼儿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创造性游戏通过多种形式,为幼儿提供了激发创造性思维的适宜氛围,有利于培养幼儿创造性的人格特征。
(二)教学游戏
它是结合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编制的游戏。利用这类游戏,可以有计划地增长儿童的知识,发展儿童的言语能力,提高儿童的观察、记忆、注意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儿童优良的个性品质。从长远来看,教学游戏是儿童对于未来生活所作的准备和适应现实的一种手段。
(三)活动性游戏
它是发展儿童体力的一种游戏。这类游戏可使儿童掌握各种基本动作,如走、跑、跳、攀登、投掷等,尤其对于婴幼儿来说,活动性游戏是发展小肌肉动作、手眼协调能力的适宜形式。由此还可以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并培养勇敢、坚毅、合作、关心集体等个性品质。
皮亚杰根据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把游戏分为:练习游戏、象征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
美国心理学家帕滕(Parten,1932)按照儿童社会性发展把游戏分为六种:无所用心的行为、旁观者行为、单独一人的游戏、平行的游戏、联合的游戏和合作的游戏。
此外,还有一些不同的分类。
随着儿童身心的发展,游戏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尽管不同年龄的儿童可以玩同一主题的游戏,但不论从其内容、组织形式、时间长短以及参加成员的多少等都能看到明显的年龄特征。
游戏的内容反映了幼儿对现实生活的模拟能力和想象能力。从游戏的主题看,范围由幼儿熟悉的家庭、幼儿园日常生活逐渐扩大到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由反映人们运用物体的外部活动发展到反映人们在活动中的相互联系以至人们的内心情感和道德品质,由简单、自由到较复杂、有特定内容。从游戏的情节看,由零星、片断到较系统、丰富且有一定的创造性。
游戏的形式反映了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一般是从模仿性游戏发展到角色游戏、表演游戏,进而到有规则的游戏。从不会事先分配角色到能自行分配角色,甚至能带别人玩,组织能力也得到发展。
此外,儿童游戏的时间也随年龄有所变化,一般由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延长到40~50分钟,甚至更长。游戏的集体性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从独自一人的游戏发展为合作的游戏。
总之,儿童在游戏的内容、形式和时间上的变化都反映了其认知发展趋势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以及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家长和教师要了解儿童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不同年龄儿童游戏的特点,以便给儿童的游戏提供适宜的帮助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