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教学中自主性的培养(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3年05月09日 21:37:02

  1、间接性原则: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间接指导是非正式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指教师的指导应该是间接的,从侧面帮助启发幼儿。即使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教师也是旁敲侧击地,如小班幼儿在玩智力筒时,一幼儿随意抓了一个图形想嵌入智力筒就是不成功,老师便提示:""如果这样不行,试试其他方法好吗?""或""看看旁边这些图形长的一样吗?""不急于将答案和盘托出,也不宜急于否定或肯定幼儿的见解,要留时间让幼儿发现、思考,最终解决问题,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体验操作乐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适宜性原则:儿童的发展是有个体差异的。新型儿童观的核心是对幼儿的尊重,尊重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只有在尊重的基础上,才能有目的地为幼儿创造一个大胆表现的氛围,为培养幼儿的主体性奠定基础。在非正式活动中教师注意观察每一个幼儿的活动情况,根据孩子不同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加以引导,提出不同教育目标、提供不同层次难度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积极有效地与材料、同伴、教师相互作用,逐步接近和实现教育目标,让幼儿在不同起点上得到新的发展。例如,大班幼儿学习""7""的组成,感知7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数,而两个部分数合起来是7。对于能力强的幼儿,老师的指导语是:"我们已经试过6的分合办法,想想看7可以分成哪两个数,有没有又快又对容易记住的好办法?"其目的是启发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寻找数组成的规律。而对于能力弱的幼儿,则教师的指导语是:""有的朋友如果觉得今天还不行,那么可以请木珠宝宝帮帮你的忙""。其目的是让幼儿借助于实物建构操作经验,逐步形成逻辑思维。不同的语言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完成任务,并培养了其动手动脑的能力。

  总之,教师针对活动不同环节,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及幼儿的不同行为表现,采取充分尊重、信任幼儿的原则,尽可能让幼儿独立主动开展游戏;多观察,少干预;多放手,少包办;多鼓励,少指责。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作为游戏的伙伴,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采用建议、协商的口吻,给予启发、点拨,依靠幼儿的积极活动帮助幼儿学习,但教师指导的语言应是开放式的,如"你是怎样想的?""你发现了什么?""请用它来试试,看看会怎样?"等,对大部分幼儿没有参与的结果,不做肯定或否定的评价,留给幼儿探索的空间,发散幼儿的思维、引起幼儿的联想,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发现、总结,耐心倾听幼儿的发现,并用欣赏的口吻夸奖孩子,以激发幼儿的自信心,更有利于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发挥。但特殊情况下教师需有特定的指导,如,当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倾向,过激的行为,求助,遇到困难想放弃时,教师必须及时介入,进行制止或指导。

  (四)注重评价的自发性增强幼儿自主活动的互动性

  评价是发展幼儿自信的重要手段,幼儿往往通过别人的眼睛来认识自己,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总是积极采用纵向评价使幼儿每次活动后都有一种成功感。 在评价活动中,我们一直采用教师评价与幼儿评价相结合,老师不要唱独脚戏,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但是,幼儿由于缺乏评价的经验,评价的能力较差,他们不知怎样评价,这就要求老师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引导幼儿,让他们就某一小点来具体讲评,如:今天的活动中,哪个小朋友最安静,说的是悄悄话;哪个小朋友坚持完成任务的;你最喜欢哪幅画?为什么?等等,在幼儿评价的基础上,老师再进行综合性评价,评价要具体明确,有针对性,对幼儿今后的活动有所启发。自发交流是游戏同伴间对自己游戏的交流,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的交流,通过自发交流,让幼儿共同分享游戏的体验,探讨游戏中的问题,提高游戏水平。交流时我们多用谈话的方式,集思广义解决问题或推荐有创意的方法;还经常采用设问方式,作为活动的延伸,为下一次活动铺垫,激发幼儿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通过一年实践,很多幼儿本来对数学活动不是感兴趣,但在非正式的数学活动,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帮助、引导个别幼儿,使幼儿变得喜欢探索数学的秘密。最后他们常常会因为一个小问题进行讨论,有时甚至还会邀请爸爸妈妈。在此过程中幼儿的交往、语言能力也大有提高。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