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能有机会与大家一起探讨有关音乐教学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幼儿天生喜欢音乐,当他们还处在婴儿期时,就已能聆听妈妈的摇篮曲,随着年龄的增长,优美动听、欢快活泼的音乐便是满足孩子听觉的最好需要,也是抒发幼儿内心感受的最好手段。音乐最能陶冶性情、启迪智慧、活跃思维、完善品格、锻炼身心。因此,应对幼儿进行音乐的启蒙教育,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开发听觉、动觉等潜能。而歌唱教学是幼儿走进音乐大门的第一步,是幼儿音乐活动中最基本的形式,也是我们一线老师在教学中感受困惑颇多的。所以,我想跟大家谈谈幼儿园的歌唱教学。
一、怎样将歌唱得好听
上学期,我们有机会到上海市音乐幼儿园观摩了音乐教学活动,上海小朋友的歌声深深感染了我们。我们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原来小朋友的歌也可以唱得这么美、这么动听,与我们自己班的孩子的歌声一比较,我们马上感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找出差距后,我们认真分析了原因。我们发现我们的孩子一开口声音就非常大,好象在喊歌,而不是在唱歌。而这种大声唱歌的方法很不适合孩子。因为对于幼儿来说,大声唱歌不仅容易走调,而且很难唱得优美。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马上对孩子的歌唱方法进行了调整,一个学期下来,小朋友的歌声好听多了。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把握。
(一)用自然的声音唱歌
1、何谓自然声
首先,集体演唱时就象一个人发出的声音,没有哪个小朋友的声音听起来特别响或者不和谐。其次,小朋友唱很长时间不累。这些与老师的范唱和琴声有很大关系。我们常说言传身教。试想:如果老师的范唱非常大声,小朋友肯定也是如此。而假如老师的伴奏声音很响,小朋友也很难用轻的声音演唱。因此,这就需要老师使用适当的范唱和伴奏。
2、如何发出自然声
(1)轻声入手:让小朋友感受正确的唱歌方法就是讲悄悄话的状态。为了让老师们更有切身体会,我们一起来试一首比较简单的歌曲《摇篮曲》。
(2)口面腔共鸣:示范练习,幼儿的生理特点决定他们声音的共鸣主要在口腔面。
(3)想前唱:很多幼师毕业的老师会使用一些方法来延长歌曲:如民族唱法、美声唱法,这些虽然好听,却不适合孩子,孩子不易模仿。因此,老师范唱时应使用接近幼儿的发声方法,将声音靠前。
在注意以上三点后,再次练习《摇篮曲》。
3、阻碍因素
在幼儿歌唱时,有一些因素会成为阻碍幼儿正确发声的原因,教师应加以避免。
(1)阻碍之一:忌讳的要求(唱响一点,唱轻一点,轻声唱,高声唱)
我们在组织歌唱活动时,经常会发现:如果幼儿声音很响,老师提示唱轻点,孩子会马上轻得没有声音;如果幼儿声音很轻,老鼠提示唱轻点,孩子的声音有会响得刺耳。这主要是因为幼儿协调控制能力较差,很难一下控制自己的音量。因此。老师应避免使用这些容易误导幼儿的指导语。
(2)阻碍之二:不合适的音域
幼儿的生理特点、声带的结构决定太低、太高的音都不适合他们,幼儿演唱的歌曲一般以c调的mi、fa、sao为中心。
(3)阻碍之三:不能正确对待在歌唱方面较特殊的幼儿。
由于孩子之间的个性差异,他们演唱时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情况,比如有的孩子声音大得跟同伴不和谐,有的孩子声音小得很难听见。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切忌用简单的要求命令幼儿,如:“你唱得这么轻,象蚊子叫。”或“你怎么唱得这么响,难听死了。”这些只能挫伤幼儿的自尊心,减少他们对歌唱活动的兴趣。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幼儿的基础上,采用幼儿乐于接受的方法,帮助幼儿学会正确的演唱方法。
(二)用清晰的声音歌唱
1、幼儿的坐姿
正确的演唱坐姿是唱出好听声音的前提。这些在小班时就应初步养成。具体可采用一些形象生动、幼儿易接受的语言进行提示。如:“象小白鹅一样把胸挺起来,把孔雀的头抬起来,眼睛看着前面,留半个椅子给小客人。”
老师不断的加以提醒,让幼儿得到巩固形成习惯,知道一开始唱歌就应该做成这样。
2、咬字、吐字、用气等演唱方法
在学长歌曲时,教师应让幼儿进行一些“咬字、吐字”等方面的训练,让每一个音都发得“字正腔圆”,并让幼儿学会、积累一些演唱方法。
如在《小象》这首歌中,“告诉你”这里音比较高,幼儿唱准这个音就必须使用一些方法,如:吸一口气,把气吸足了唱;把嘴巴张大一点或者张得圆圆的来唱等。
也可以在平时进行一些有趣的练声训练:如“火车开来了”,练习音量的强弱;“春天到,布谷鸟”练习吸气、跳音;或进行一些默唱游戏,如《头发、肩膀、膝盖、脚》、《我有小手》等。
接下来一起练习一首进行曲《我是小海军》,注意歌曲的强弱特点,演唱时用八分而不用十分的力气,把声音唱得稍跳跃一点。“打”字应稍快而用力,最后的“沉”字应稳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