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随着早期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其有关知识的广泛普及,人们认识到早期教育对于人一生发展的巨大影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早期教育热。但由于对什么是科学的早期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或因望子成“才”心切而置科学的早期教育于不顾,出现了一些无视 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教育规律,盲目进行所谓早期教育的不良影响,其主要表现:一是小学化,成人化倾向比较严重;二是“揠苗助长”,对幼儿进行不适当的专长定向培养;三是只重视课堂教学,轻视游戏的价值,忽视了“寓教于游戏活动中”的幼儿教育原则;四是重视智力开发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体质和品德的健康发展。我觉得,无论你要教孩子学什么,做什么,正确的做法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教育规律,必须尊重儿童的天性,具体而言,在早期阅读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早期阅读应重在培养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儿童学习的起点,很显然,对阅读不感兴趣的幼儿,阅读就会成为一件苦不堪言的事。“家里买了好多书,孩子就是不爱看,只知道看电视,快成‘电视迷’了”。这种报怨在日常生活中不绝于耳。
如何让孩子爱看书呢?有些父母错误地认为,给孩子多买些书,就可以缴发孩子爱看书的兴趣,其实不然,如何培养孩子爱看书,关键在于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开始时,可以给孩子讲些童话故事,让他们听懂;同孩子一起看书,并讲评其中的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看书的兴趣,利用休息时间,多带孩子去书店转转,让孩子欣赏琳琅满目的图书,并告诉孩子,读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有研究发现,成人阅读活动的模式对儿童的影响很大,空闭时间常读书和常浏览报刊杂志的父母,更有可能使孩子对书籍感兴趣。有些父母,自己没有看书习惯,甚至沉溺于打麻将、看电视等娱乐活动中,却要孩子去看书,这对培养孩子爱看书的习惯和兴趣显然是不利的。
第二,早期阅读应培养孩子的乐趣。
俗话说:只有乐在其中,才能其味无穷。记得看过这样一篇文章:笔者的孩子5岁多时,特别喜欢看电视剧《西游记》,为了把孩子从电视上“拉回来”,他买来儿童版的《西游记》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讨论书中人物和情节,孩子最后感叹到:太精彩了,书上描写的好多情节,电视上都拍不出来。
通过和孩子一起阅读,使孩子切身体会到看书的乐趣,对培养孩子喜爱看书的良好习惯很有好处。通过看书孩子得到了各种各样的知识,无形中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丰富了想象力,促进了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
如果一个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日有所获,周有所得,年有所进,每一次学习,每一次阅读,都能使其产生:“这是我从书上学来的”、“这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我越来越聪明”诸如此类的愉快情绪体验,他(她)就不会视学习为一件“苦差事”,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不仅不会厌学,反而会在“苦中作乐”,“苦中求乐”。
第三,早期阅读应符合可“接受性原则”。
读书能使人明智,但这种阅读必须符合“可接受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就是说阅读的内容必须高于儿童已有的认知和理解水平,但经过儿童一定的努力,又必须能够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通俗地讲,犹如摘果子,让孩子跳一跳便能够摘到为最好。
许多父母,都想帮助孩子,都朝着正确的方向鼓励孩子,但是划不清关心孩子和施加压力两者之间的界限,片面地给孩子层层加码,甚至有的父母为了夸耀自己的孩子有天赋,在盲目的攀比心理驱使下,一味地给孩子大量的刺激,硬性规定孩子每天要读多少页书,识多少字,做多少算术题目……,殊不知,适宜适量的刺激对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有利,而过量,极端的刺激,只能取起到相反的作用。它剥夺了孩子游戏、幻想和构思的时间。
玩是孩子的天性,最好不要剥夺孩子玩的权利,应该鼓励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和阅读,要解放儿童,唯一的办法是还孩子以童年,这也是最明智的决择。
第四,早期阅读要遵循“相似性原理”。
现代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对文字的把握需要四个方面的支持,即声音、图像、语义和符号,只有将这四者紧密融为一体的时候,才能真正认识字。当孩子把事物的图像、声音、语义与文字符号整合到一起时,他们的头脑中就会建构起一个具有“自相似”、“自复制”、“相似块”,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一旦接收到相似的信息刺激,那些已经内化了的“相似块”就会在大脑中自动地进行相似激活,相似选择,相似匹配,相似重组。
第五,早期阅读要注重整合早期阅读活动不是一种纯粹的学习书面语言的活动,事实上也不可能有纯粹的书面语言的学习存在,因而要注重将早期阅读与其他方面的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比如让幼儿开展自编自画故事、听音乐编故事等活动。这些活动目的在于帮助幼儿进行不同于符号的相互转换,使幼儿将阅读经验迁移于其他活动中,发展他们的创造思维。比如有这样一节教学活动《卡门》。老师让幼儿听音乐,听完后问:“你觉得这段音乐里有谁?发生了什么事?”让小朋友根据自己的想象编故事,结果他们一起编了一个非常精彩的《猫抓老鼠》的故事。在这过程中,使幼儿语言、想象、个性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