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角色的主要承担者是父母,其角色认知、角色扮演的方式和技巧,不仅反映着自身素质,更在与孩子的角色互动中对孩子的社会化产生影响,其对孩子的影响之大、作用之持久,往往要超过其它角色。父母角色具有天然的不可转移性、角色的持续性、与孩子角色的对偶性、对孩子影响的深刻性等特点,而这些特点决定了父母角色不仅具有生理意义,更具有其社会意义,即要对孩子尽抚养教育的义务。在武定县的农村彝族地区,一方面,农民工进城打工现象剧增,幼儿都在隔代教育中成长,父母不但没有在家庭教育中扮演好自己最基本的角色,直接处于缺失状态;另一方面,因为彝族原始的文化与现代科技文化相比是比较传统、落后、封闭的,这些特定的文化环境使得父母在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些不恰当的角色,而父母角色的错位使幼儿的生理、智力、情感、社会性等方面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甚至还影响到了孩子日后正常的学习过程和社会生活。教育是发展农村地区的关键,而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基石,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主体,父母对自身角色的认识与定位决定了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和高度,因而只有解决好父母角色的问题,才能进一步解决好农村教育问题,促进农村彝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1父母在幼儿家庭教育中扮演着彝族文化传承的角色在中国传统家族的管理功能逐渐被乡村组织所代替,但是在农村家族势力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索,在彝族家庭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彝族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民族,彝族的家支教育在彝族幼儿教育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促使父母把自己的角色放在了彝族文化传承者的平台上2父母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对幼儿放任自流在农村彝族地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及彝族特有的原生态的市井文化、村落文化、毕摩文化、苏尼文化等的存在,使他们把彝族特有的社会组织、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婚俗模式等弄成一个明显的教育框架,而父母对幼儿的教育范围仅限于这一教育框架之内,而忽视了幼儿社会性、自然性等的教育,有些父母受教育程度低,这一教育意识淡薄甚至直接没有,有些父母有这方面的意识3父母在幼儿家庭教育中扮演原始教育的教化者角色在彝族的家支教育中,它包含了明确的家规,家规是某个家支或家族用于规范和束缚本家族内部所有人的习惯法,而并非成文的法律法规。家支教育是一种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的狭隘的教育,每一个家支都有自己的家规,而且家规各不相同。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严格要求孩子按家规行事,一方面,失去了家庭教育的愉悦性,另一方面,父母躬行身教,无论孩子愿意与否,人前人后都必须以礼为先等等。其次是家谱教育,家谱教育是彝族家庭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一般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让孩子背诵,而背诵家谱则是每一个家支中最基本的一项家规。很多彝族的传统的文化幼儿都是在父母或家族的强制下被迫接受的,他们无视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替孩子做了许多本应该他们自己做出的决定,孩子慢慢年长后,对父母们强制自己接受的落后的封闭的彝族传统并且影响日后正常社会生活这些做法相当反感,但又迫于家族的压力,敢怒不敢言,只好对下一代也进行同样的教育方式和内容,这样的恶性循环,极大的影响了亲子关系的和谐。
4父母在幼儿家庭教育中扮演着学校教师的角色一些受过些许文化教育的家长则把自己定位在辅导、扶助孩子的文化知识这一学校教师角色的职责上,尽管为孩子付出很多,但由于不懂教学规律,不了解教学内容与方法,往往是有劲使不到点子上,再加上彝族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影响,孩子在接受学校教育或社会教育时,很难把新的文化知识教育和自己从小就被迫接受的彝族文化教育相结合,而且有些直接是相互矛盾的5父母在幼儿家庭教育中扮演棍棒教育实施者的角色在彝族社会里妇女的知识文化是非常有限的,在80年代以前的农村彝族妇女几乎都不懂汉族语言和文字,在她们骨子里封建思想还留有深深的烙印。她们一般不出远门,不和陌生人打交道,在她们的意识里就只有周围的所见所闻,除了她们把周围所见所闻传授给幼儿以外也没其他特别的了,这样幼儿的知识面特别狭窄,想象的空间也变得很小,就没有办法拓展幼儿的思维空间。'男主外,女主内'这一中国传统的教育风俗在农村彝族家庭教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母亲在家庭承担家务,照看孩子,本来母亲在孩子心中应该是温婉贤淑的形象,但在彝族地区很多妈妈不再是慈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