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这是不容置疑的,然而,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轨迹却不尽相同。
每个人大致要经历家庭教育、校园教育、社会教育体系,每一体系教育都不可缺失,它们互相交叉衔接,相辅而行。掌握心理轴心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
首先,培养兴趣是根基。
纵观古今中外有建树之人,大都对所从事之业有兴趣使然,从兴趣为出发点,不断探求寻索发现,终成正果。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说,莫言情有独钟小说并获"诺贝尔文学"之奖无外乎都是从兴趣出发。
幼儿的心理受到心理年龄的制约,有他们自己的思维,有童心的兴趣,家长也好,幼教老师也好,切莫强加于童,要循序渐进的培养,掌握孩子的特点,给予教育引导。
欧美一些国家对孩子的兴趣培养注重玩耍而不屑学业成绩,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启迪。
其次,家长是幼儿的镜子。
孩童的言行从模仿身边的人开始,渐渐塑型,那么家长就是孩子的导师,就是幼儿的一面折射镜子,凡是家长各方面做到位的,熏陶或感染孩子走出正确的成长轨迹,反之则南辕北辙。邻居有一孩子现已上小学了,还时常说话带脏字,引起老师和同学的不满与反感,探其因由;孩子幼小时受到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过分宠爱乃至溺爱,学大人们的脏话还受到了大人们的捧腹大笑,久而久之陋习难改。
我们不让孩子去学去做的,大人们首先自己不学不做,让孩子做有益的事,大人们自己就要先做到。
第三,莫让孩子抢跑争先。
孩子有自己的年龄生理特点,心理也是逐渐发育成熟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名成家,也不是你抢跑了就一定先到终点。
社会上各种教育"遍地开花"这个班那个校比比皆是,说的天花乱坠,拉大旗做虎皮,目的只有一个"向钱看"而不是向前看。某些家长也跟风学步,你送我也送,你学我也学,还美其名曰: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据一项社会问卷调查披露:大约有67%的孩子进过各项学习班,但学有所成的不过百分之几,也就是说,先跑的不一定先到终点,多学的跑起来并不轻松。
试问:农村的教育资源不如城市,农村孩子考上大学的比例并不低,他们也没有先起跑的条件,不也跑到了终点吗?
拔苗助长可能苗会枯萎,适得其反,遵守自然规律,遵循孩子心理因素水到渠成则已。
另外,幼儿的心理不容忽视。
幼儿的年龄决定了孩子的心理,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否会决定幼儿今后的发展走向,孩子的心里想什么该做什么,不仅幼教老师铭记于心,家长也必须心中有数。
幼儿也有表现欲,有逆反心理,对幼儿也要多鼓励,少批评。平视幼儿的述求,倾听他们的心理话,千万不要以为是幼儿他们什么也不懂,不顾及其感受,我行我素。
也不可童言无忌就"无忌"要细语轻声正确引导,莫训斥或任其自由的"无忌",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也要适当的约束。
总之,幼教工作也是一种育人的基础工程要有计划,有目标。老师是责任人,家长也责无旁贷,只有携手沟通才能做到看得准,摸得清,有的放失。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只有下一番真功夫,才能把幼儿的心理及教育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