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述陈鹤琴的"课程理论"(一)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在与人的相互交往中,儿童学习与人交往的经验和知识,并实现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因此,在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中,社会环境的学习成为必不可少部分。
(二)课程结构以"五指活动"为基本成分陈鹤琴认为,五指活动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健康2.社会3.科学4.艺术5.语文。
学前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都包括在这五指活动之中。但是这五个方面有主次之分。陈鹤琴认为,儿童健康是幼稚园课程第一重要的。为了培养儿童健壮的身体,幼稚园应十分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幼稚园应特别注重音乐,因为音乐可以陶冶儿童的性情。
(四)课程实施应采用"整个教学法"、游戏式和小团体式的方式儿童在游戏中、活动中学习,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采用游戏化方式组织课程,有利于学前儿童健康发展。由于学前儿童个体的差异性,每个儿童都是相对独立的,应采用小团体式教学,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都获得长进。
(五)学前教育课程编制的十大原则和三种具体编制法1.课程的民族性2.课程的科学性3.课程的大众性4.课程的儿童性5.课程的连续发展性6.课程的现实性7.课程的适合性8.课程的教育性9.课程的陶冶性10.课程的言语性根据以上十大原则,陈鹤琴修订了原定的教育单元,加入了五爱教育内容,形成了九项内容构成的课程结构。
三个具体的课程编制方法:圆周法、直进法和混合法。
二、简述陶行知是如何解放儿童创造力的1.解放小孩的头脑反对学生封闭式的、注入式的,甚至压制、对抗的教育方法。主张儿童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索、思考,得到自己的认识。
2.解放小孩子的双手教育不是读死书,而是培养学生生活实践和创造的能力。一味读死书,动手操作与生活的自理能力的不足是当代大多数青少年的通病,创造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3.解放小孩子的嘴应当使孩子得到言论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
4.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要让儿童有机会接触大社会的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只有解放儿童的空间,才能得到丰富的资料,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
5.解放儿童的时间学生把绝大多数时间都花费在考试上,牺牲了我们在许多科学领域的知识创新力。因此,有必要把学生从费时低效的应付考试中解放出来。
三、幼儿教师应该具备哪七种专业能力1.环境的创设与利用 2.一日生活的组织保教 3.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 4.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 5.激励与评价 6.沟通与合作 7.反思与发展四、贯彻与落实《指南》的要点1.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2.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要注重学习与发展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而不要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3.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4.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
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是如何规定对教育评价的重点的(一)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否建立在了解本班幼儿现状的基础上。
(二)教育的内容、方式、策略、环境条件是否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育过程是否能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并符合其发展需要。
(四)教育内容、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
(五)教师的指导是否有利于幼儿主动、有效地学习。
六、教师应如何组织幼儿的一日生活(一)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秩序,又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照顾到个体差异。
(二)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
(三)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
(四)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
七、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是什么(一)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