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掌握家庭教育知识有助于提高家长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
教师具有家庭教育的知识,会更好地向家长汇报分析幼儿的成长发展与不足,回答家长对孩子问题的咨询,有针对性地宣传一些科学育儿的知识、方法,有的放矢地为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疑惑,进行分析指点,出谋划策,提出建议,帮助家长解决具体困难,从而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水平,也提高了家长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
(2) 掌握家庭教育知识有助于取得家长的紧密合作。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把幼儿看成是被动的,由此家长也被看成是被动的,教师家访、开家长会等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去指示家长,要求家长该做什么,该如何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家长往往缺乏兴趣,积极性不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的育儿水平普遍提高,教师要放下架子,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多肯定家长好的教育方法,积极采纳家长的合理化建议。这样做不但帮助教师拓宽思路,而且调动了家长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家长拥有参与幼儿教育的兴趣,使家长感到自己的价值被利用,产生成功感和自尊感,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使得幼儿园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密切家园关系。
3.发挥主动作用,增强信任感任何人际关系的相处都是互动的,是相互影响的,教师在与家长的交往过程中要发挥主动的作用,取得家长对教师的信任,这是做好家长工作至关重要的一环。
图片(1) 主动介绍情况,搭建感情的桥梁。
教师与家长初次接触时,不可避免地会有生疏感,那么教师应主动担负起建立彼此相互信任的责任,主动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情况,幼儿在幼儿园各个方面的表现,诸如幼儿的健康、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等,以及幼儿园最近开展的活动及要求,包括教师为解决幼儿的问题而采取的一些措施等,都要告诉家长,从而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理解教师的意图和方法,赢得家长的信任,配合教师的工作,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2) 主动消除顾虑,避免误会。
事实上很多家长是带着“顾虑”送孩子去幼儿园的,对教师心存很多“顾虑”,还有不少的家长怕得罪老师,有意见也不敢提,毕竟孩子还要老师继续教,如果老师要报复孩子,给孩子“小鞋穿”怎么办?等等。对此,教师要主动了解家长的顾虑,揣摩家长的心思,抓住需要沟通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方式,开诚布公地与家长交流看法,并以实际行动及时消除顾虑,取得家长的信任,让家长放心。幼儿出现意外情况时要主动及时告诉家长,便于弥补不足,千万不能心存侥幸。如果家长发现问题再来询问,教师会很被动,且易发生误会,家长反而会斤斤计较,孩子身上无小事。
(3) 主动沟通情况,正确对待并非合理的意见。
幼儿家长也并非完全理想状态,会有个别家长对教师不够尊重,对幼儿园工作有偏见,不了解教师的苦衷,有些批评不够符合事实,甚至提出一些老师无法满足的自私无理的要求,对此,教师应该保持冷静的心态,换位思考,主动沟通情况,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坦诚交流看法,澄清事实,取得家长的理解。
4.讲究谈话的技巧方法,给家长以足够的尊重在与家长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往往要提出批评,这是经常遇到的一个棘手的问题。教师应如何对学生特别是对家长的某些不当之处提出批评呢?有哪些批评的技巧呢?
(1) 单独批评,避免伤害家长的感情。
教师向家长反映情况时,一般是在下午幼儿离园时,这时家长和幼儿很多,如果不注意,其他的幼儿和家长会听到,影响批评的效果。不管教师的批评多么温和,如果当着其他人的面进行,那可能会很糟糕,可能得罪家长,家长会以为你在出他的丑,容易伤害家长的感情,产生不良的后果。有的家长可能因此迁怒于孩子,回家之后打骂孩子,有的可能造成双方情绪上的对立。
(2) 先报喜,后报忧。
不管是“对中有错”还是“错中有对”,幼儿的优点、点滴进步都要先告诉家长,不吝惜对幼儿应有的赞美与期望,不要懒得说,“喜”并不是简单地理解为是“应该做的”,不用说,而是应该必须说出来,多表扬。报喜说明教师喜欢孩子,然后再耐心诚恳地指出问题所在。能提醒的就不要批评。
(3) 用请教式的态度和口气提出看法。
批评是来自外部的,如何把来自外部的转化成内部的动力呢?把责备变成“请教”,采取请教式的批评。如:“这个问题我不太清楚,您能讲讲吗?您能和我谈谈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吗?”尽量采取请教、商量的态度,把找出问题的主动权让给家长,耐心地听取家长的意见,使家长产生伙伴般的亲切感,也向家长证明你是相信他的整个人格的,所以效果好。其实不仅是对家长,对所有人提出批评时,都应采取“请教”的方式。批评时不要以教育专家自居,不要用命令式的口吻,一副颐指气使的派头,说过多的术语,给人以高高在上的感觉。
(4) 提建设性的批评意见。
在指出存在问题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幼儿的具体行为和表现上,介绍幼儿情况时,最好是描述幼儿“做了什么”,而不要概括“是什么样的”。批评时对问题就事论事,不概括化,批评行为本身,不能进行无视幼儿人格价值的指摘贬损,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批评的目的是希望孩子获得进步和提高,重点是放在如何改,防止重犯上,教师要多分析原因,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法。比如,为什么错,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告诉处理类似事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