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分角色朗读,全由学生参与,第二次你如果参与进去,学生一定会读得更有精神。
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那个词则请他们以动作表示;这个词请学生用它说句话——在应用中理解,那个词请他们查查词典。
讲翠鸟、燕子的外形画简笔画;讲鲸,则让学生看图片。
学习《劈山救母》让学生讲故事,学习《桂林山水》,刚让他们看桂林山水的课件,并背诵……这都叫“变化”。没有变化,学生会生厌;没有变化,也就没有教学艺术。
我的理解: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句话很好,教师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我的感想是,遇教先思考,你要教孩子,就先得让孩子思考思考。
五 、要细心观察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谈话。如是你在适当时机和场合,不经意地说出某一个学生做的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或值得称道的一种表现,他不仅会感到吃惊,而且受到的鼓舞也会特别大。
表扬要有实指性,忌空泛。“你做作业总是那么细心,很少有错误。”“你回答问题不但对,而且口齿清楚。”——这样说就具体了。
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可以让学生感到你的真诚和亲昵,拉近师生的距离。如抚肩,手,贴贴学生的脸蛋等。
我的理解:教师要重视反馈,反馈,还是反馈。对于孩子的表现漠不关心或无动于衷,最终会让孩子的激情慢慢熄灭。
六 、教低年级,可把全班分为几个组(如四个组),上课时,不论哪个同学在哪些方面表现好,都在他所在的组上画一面红旗或一只苹果;有人表现不好则擦掉一面红旗或一个苹果。下课时,表扬表现特别好的组。
这个办法对维持课堂纪律很有效。
我的理解:人最怕慎独,一个人很难自制。但是在集体里就大为不同,因为有同伴监督。小组教学,就是要让孩子们为了荣誉而互相监督。教室里就不止一个老师了,人人都是老师。
七 、不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小手如林,你说我说,有时可能时“虚假繁荣”、“泡沫经济”。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潜心体会文本。告诉学生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必须经过思考方能举手的人,喜欢想一想,想好了再说的人。
可不要把孩子教浮躁了。宁静以致远。宁静是心无杂念,专心思考、刻苦钻研的意思。
有的学生很优秀,也喜欢举手,你可以这样对他说:“我知道你很优秀,当别人说不出,读不好,写不好时,再请你出马,怎么样?”不能让少数学生“独占课堂”。
我的理解:这些话很对,不要把孩子教浮躁了。但是我仍有不同意见:对于经常不经思考乱举手的孩子要限制,但是如果一个班经常不举手,就应该鼓励全体举手,只要孩子举了手就好,如果孩子敢于说话了就是进步,慢慢的孩子会说得越来越好,最终把举手回答成为一种习惯。
八 、课间尽可能多和学生一起玩。如果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要遵守“游戏规则”。倘若你犯规,同样要接受相应的处罚。
这样,学生就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和他们一样。
老师要和学生相似,不应该也不可以有要求学生和老师相似。
我的理解:这一点我深有感触,老师和学生玩其实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这是一种心理教育。当学生喜欢这个老师了,上课也变得有滋有味;而当孩子讨厌这个老师了,他所有的教育都失败了。我们欣赏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却不知道他们在课后下的功夫。
九 、上好第一节课。精心备课,把握准教材,把教材装在心里,准备好教具。组织好教学。一旦学生安静下来,要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才能。
如果——开头的一段话热情洋溢;板书的第一个字让学生为之赞叹;第一次朗读让学生为之感动;用丰富的表情和机灵的眼神吸引住学生;得体的幽默让孩子笑起来;充满爱意的一次抚摸让学生感到亲切;教学方法的变化让学生感到有趣,使他们注意力集中;那么,你就成功了。如果这样,而且今后也不懈怠,我敢说,你绝对成功了。以上说的几个方面能做到一半,也会成功,要有信心。哪一方面不足,就努力去修炼。
我的理解:教育艺术不在大道理,而在小细节。我们不妨反过来看:讲话枯燥 ,朗读干撇,神态冷漠,毫无生气,冷漠应付,这是大部分教师课堂中的教学行为体现。这也能明白为什么你不是特级教师。
十 、肚子里要有几个故事和笑话,找机会讲给学生听。老师讲故事,学生会终生不忘。忘不了故事,就忘不了你这位老师,讲故事特别能让调皮的学生亲近你。当好动的学生拉着你讲故事时,你不要趁机给他提要求,更不要批评他,否则他会难堪。你可以这样说:“没想到你喜欢听我讲的故事!以后肯定有机会。”要利用这个机会和他们进行交流。
我的理解:我也经常给孩子讲故事,孩子还经常回家给爸爸妈妈讲。孩子看重的,和教师看重的不一样。教师看重的事教学流程的严谨细致,孩子看重的是有趣好玩。我一贯不喜欢那种太严谨的教师,教学都如此严肃,生活该是多么无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