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自明有一段堪称经典的话:“夫至精才化,一气方凝,始受胞胎,渐成形质,子在腹中,随母听闻。自妊娠之后,则须行坐端严,性情和悦,常处静室,多听美言,令人讲读诗书,陈礼说乐,耳不闻非言,目不观恶事,如此则生男女福寿敦厚,忠孝贤明。不然则男女既生,则多鄙贱不寿而愚,此所谓因外象而内感也。昔太任娠文王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口不谈恶言,世传胎教之道,是谓此也。”这段话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提出了有意胎教的重要性。既然天人感应,那么胎儿就会受到客观事物的影响,感善则善,感美则美,这是无意胎教。要避免无意胎教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就应该实施有意胎教。其二,指出了胎教有外象内感的生理心理机制,就是外象与内感之间存在一个重要的中介途径:“子在腹中,随母听闻”。胎儿在母腹内能够听到外面声音优或劣,感受外界事物善或恶,从而影响其身心发育。这个发现,在古代很了不起。现代西方医学通过实验,才知道胎儿六个月后有重要的接受胎外信息的听觉能力。这说明胎教有一定的科学性,并非主观臆测,也说明中医胎教有可贵的合理性,应该研究和发扬。
四、康有为的“人本院”构想
值得一提的是,清末大儒康有为成书于20世纪初的《大同书》,对胎教不乏真知灼见,而且从中西文化融合的角度有所发挥。此著作专门有一章“人本院”,讲的就是未来社会中胎教院的构想。康有为说,凡妇女怀孕后都应该住进人本院。为什么要这样呢?他认为这个世界正值“恶浊乱世人相食之时”,这种环境只能播下劣种。人的品种不好,随意繁衍,要想进入“太平性善之世”,犹如南辕北辙,永远没有达到的日子。因此,他主张人在“受气之先,魂灵之始”,“以正生人之本,厚人道之原”,体现了他从胎教出发,改良人生、改造社会的理想。
康有为构想的人本院,讲究自然环境的良好。他说,“胎孕多感地气”,环境好坏,影响人的品性,“院地当择平原广野,丘阜特出,水泉环绕之所”,那么人“其性必能广大、高明、和平、中正、开张、活泼,而少诐、反侧、悲愁、妒隘者”。院内终日要有琴乐歌管,“除早夕某某时停奏外,余皆有乐人为之,亦听孕妇自为之。盖声音动荡,最能感人,其入魂尤易,故佛氏称清静在耳闻。但取其最中和平正者,常以声乐养其耳,必能养性情而发神智。”看护人也很重要,由“总医生择其德性慈祥、身体强健、资禀聪敏,有恒心而无倦性者为之”。孕妇入院后,应该“高洁、寡欲、学道、养生”。孕妇“以生人为大任”,怀孕就是奉职,“奉职者在端恪奉公,欣喜欢爱,中正无邪,情欲之感无介于仪容,燕私之情不形于动静,无爱私愁感以乱其中,生子乃能和平中正。”总之,人本院一切设施和孕妇所有言行,都必须符合胎教的要求,才能使孕妇和胎儿的身心有所禆益。
康有为所构想的人本院,和古人所说的周代时孕妇进入“宴室”胎教有关,指专门的胎教场所优于条件不够的家庭胎教。公共胎教院虽然很好,但由于社会经济条件限制难以实现。因此,康有为的人本院构想,颇有乌托邦色彩。尽管如此,他提倡胎教的拳拳之心,令人感佩。
五、胎教的传统审美意识
古代主张胎教的人,大多强调孕妇所视、所听、所言、所感的事物,都要善美。如陈自明说:“欲子端正庄严,当令母见贵人,不可见状貌丑恶人也。欲生男,宜操弓矢,乘牡马。欲生女,宜着珥珰,施环佩。欲子美好,玩白璧,观孔雀。欲子写贤能,宜读诗书,务和雅。”这个观点来自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他说得很清楚:“巢氏论妊娠至三月始胎之时,欲令见贵人庄严。若操弓失、施环佩、观孔雀、读诗书之类,岂非胎教之理乎。”显然,巢元方、陈自明等要求孕妇“行坐端严,性情和悦”等言行举止、内在精神、外部感受,都非善美不可,这无疑出自善美相连并举的传统审美意识。传统审美意识出自古典美学,在古典美学中,善和美是一回事,善的事物是美的事物,美的事物也是善的事物。因此,胎教作为关于生育和胎孕方面的教育或要求,其内在核心理念除了阴阳观念、天人感应观念、儒学和中医的思想意识外,还有古典美学中善美并举的传统审美意识。
应该说,传统审美意识既有糟粕也有精华。胎教强调和要求孕妇接触、感染善美的事物,以避免对自己和胎儿不良的影响,是正确的,而且和现代胎教对孕妇的强调和要求一致的。顺便说一句,现代胎教提供的情绪胎教、环境胎教、音乐胎教、语言胎教、营养胎教、触摩胎教等,都是善美合一、行之有效的胎教实施方法。
这里需要指出,尽管胎教的传统审美意识存在封建的落后的因素,但不影响它以审美意识为核心和理念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学术性和实用性,以及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这也是胎教至今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主要原因。也正因为这样,笔者认为,胎教的目的和作用,就是通过审美的途径,用美的感化的手段,改善孕妇的身心健康和胎儿的身心发育。从这个角度来看,胎教的基本原理就是美育,并由此提出审美胎教的新概念新方法。(参见笔者的《胎教的美育原理和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