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还要纠正一些家长的错误思想。我们国人在对待运动认识上有很大分歧,很多人会受到“玩物丧志”观念的影响,认为运动就是玩乐,会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很多人认为,一个儿童就是不能让他玩,就是要让他学习,变成书呆子才能成优秀的人才。实际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我们越发觉得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很多人认为孩子要玩,就会玩野,实际不是的,如果孩子每天都是有规律、有计划地进行运动,是不会着迷的。一些孩子之所以一玩起来就不可收拾,是因为平时没有玩的时间,一旦有了机会,就不想停下来。
正确的做法是组织孩子有计划性地运动,比如每天玩一小时,固定时间段,固定安排,孩子就会养成习惯,有放有收。通过这样的运动就能开发智力。因为人在运动的时候,身体要吸收大量的氧,血液里贮存了大量的氧之后才能供应大脑的需求和消耗,大脑的神经系统需要大量的氧,供应充足才能使大脑健康地发展。
一个孩子如果不运动,让他学三个小时,他也不一定学的很好,一个孩子如果每天都有规律性地运动,那么他可能半个小时就把要学的东西全记住了。我们在大学里看到很多优秀的孩子,会音乐、会体育,参加很多社团活动,时间占用很多,学习还很优秀,而那些什么都不去参加、整天蹲在图书馆里死学习的孩子,成绩不见得很好。这就是运动使孩子产生的差距。
讲到这里,大家就认识了运动对人类大脑的作用,要有规律地安排孩子进行运动,才能有助于智力的开发。
另外再补充一点,就是体育运动不光对孩子的身体和智力有好处,最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因为体育运动是一个公平地竞争,讲游戏规则,经常玩体育的人大脑非常理性,他懂规则,并且会按照规则行事。如果孩子不玩体育,也不去进行游戏规则的训练,走入社会就会胡搅蛮缠。搞体育的人会豁达,因为他从小就在训练中接受规则,天天训练,天天训练,他的大脑就听话了,胸怀就宽广了。
三、读书
读书是最好的开发智力的方法。在《引导孩子喜爱看书》一讲中,我们详细地讲到过,这里从智力开发的角度简要介绍一下。
为什么说读书是最好的开发智力呢?因为这也是和大脑科学有关系。人的大脑只有在左右脑结合、互相交流信息的时候,智力就会发展得更好,看书的过程就是左右脑信息交流的过程。左右脑这样的一个交换信息的训练,能够增强记忆力、增强理解力、增强判断力、增强想象力、增强联想力,这些都是智力的范围,儿童读书实际上就是智力开发。
但是这个问题,很多人不这样看,不但有的家长不这样看,还有的老师也不这样看。有时家长会问老师,课外书看什么,要不要给孩子看课外书?有的老师会说不用看,让孩子背课文就行。他的意思就是要把课文背好了,就能打高分,这是不对的。孩子应该大量地看书,大量看书的过程就是训练左右脑结合的过程。天天看,不停地看,智力才能发展。
可能有的朋友这样说了,我儿子看两个月了,成绩也上不去。实际上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不是说你看一个月、两个月、半年,你的智力就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这是很漫长的过程,是个积累的过程。所以说,看书是一个学生最根本的学习习惯。也就是说一个学生,他智力能不能发展,他知识量能不能增加,完全和看书有很大的关系,那么这方面的故事就非常多了。
日本有个小提琴家,叫做铃木,他读书的时候,就是整天在这个作业上下功夫,他爸爸就反对他,就告诉他不要用那么大功夫学,考试及格就算行了。铃木说及格怎么行啊?得打100分能行。然后爸爸说了,及格就是合格,合格就是达到标准了。工厂生产产品合格就能出厂。后来他信他爸爸的话,用了一下部分时间去应付他的课业,接下来用大量的时间去阅读。他增加了知识,后来成为一个小提琴教育家,培养了成千上万的莫扎特式的神童,轰动了美国。实际上,如果你注意去了解北大的孩子、清华的孩子、高考状元,他们每个人都是读书迷。
然而,很多家长和老师并没有看到读书的益处,就是盯住分数,课文背好了,题做多了,分数就上去了,比什么都强。结果孩子目光就非常短浅,知识面就非常狭窄,智力也没有开发出来,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只会做题。我们假设孩子现在是一年级,十年之后,我们中国的高考制度会发生变化,用那种死读书的方式来答题就不再适应教育的理念,那时候社会需要的人才要知识更加广范,大脑智力更加发达,创造力更强,也就是他给你出这个卷子就考你的智力的。如果还是死学习,就达不到要求。
因此,在这里告诉大家,我们的孩子必须要多读书,只有多读书,智力才能发展起来。很多朋友说孩子数学很差,应用题不会理解,这都是和书看的少有关系。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读书,给她创造读书环境,不要给孩子加作业,要到新华书店买这种带彩图的书,然后给他看,看的时候不要想让他得到多少知识,而是要训练他的兴趣,训练他和书之间的关系,让他和书结缘,然后慢慢兴趣就稳定了,就成为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