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兴趣班”扼杀孩子的兴趣
又到了一年一度招生的时候,有位家长来园咨询:“老师,我和孩子的爸爸都是研究生,儿子两岁多,非常聪明。你们幼儿园有没有开办英语、钢琴、美术等特色班,如果有,我就带孩子来报名,我要让儿子从小学习各种特长,储备竞争实力。”我追问道:“这是你的想法,你了解你的儿子吗?他到底喜欢什么?”“他还小,可塑性强,我想让他从小全面发展,走在别人家孩子的前面。”作为分管招生工作的副园长,当下,面对这样需求和询问的家长数不胜数,我像往常一样耐心地回答她:“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的基本学习方式。要想让孩子从小获得良好的发展,必须遵循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对孩子实施科学的学前教育,一是要保证孩子充足的游戏时间,让孩子在真实的游戏中发展,二是要关注孩子的真实兴趣,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的确,“80后”的父母面对竞争愈演愈烈的社会,深知孩子一生起步教育的重要性。因而,对幼儿教育有着更高的期望与追求。不可否认,参与兴趣班有诸多好处,可是“兴趣班”真的是孩子的兴趣吗?以各种选秀节目为例:家长们乐此不疲地把孩子打扮成“小老气”,手拿话筒摇头晃脑、撕心裂肺地唱着“你是我的玫瑰,你是我的花”之类的歌曲,在观众的笑声中,家长们似乎是心满意足了。可是,如此脱离实际年龄的成人化歌唱兴趣培养,对孩子的声带发展其实是极为不利的。在这样的学前教育中,孩子实际上成为了成人的玩具,成为了满足父母虚荣心的工具。
我们发现:家长选择兴趣班的误区大概分为两类:一是“兴趣班=托管班”。有的家长认为把孩子放在兴趣班,可以让老师多带一会儿,免得回家淘气。二是“家长的定向培养=孩子的兴趣”。在这一点上,不少家长都是这样认为的:“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弹琴、画画,我的孩子不学,就比别人落后一步,从小学点特长,对以后的考试、求职都有好处,先报名再慢慢培养兴趣。”
这两种情况,孩子实质上都是“被兴趣”的,这不仅严重剥夺了幼儿享受童年的乐趣、与伙伴一起游玩的时光,还会在幼年时期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压力,使孩子越来越厌倦学习,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让孩子拥有真实的兴趣,回到真正能让孩子感兴趣的、给他们带来乐趣的活动中去吧!也就是说,真实的兴趣培养应该是以尊重为前提,以孩子的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以孩子积极的情绪体验为依托,辅以成人的支持、引导与合作下的学习活动。
因此,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呼吁:别让成人的兴趣成为孩子的“包袱”,别让“兴趣班”扼杀了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回归真实的兴趣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