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根据情况适当满足宝宝的要求,逐渐地让宝宝分清假想和现实。
2.借机发挥宝宝的想象力
可以利用宝宝不着边际的话培养宝宝的想象力。如,当宝宝说:"我会开汽车"时,家长可以适时引导宝宝想象如何开汽车,利用角色游戏扮演司机、售票员等角色,通过想象再现现实生活。
3.以身作则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宝宝模仿的对象,因此,父母应该以身作则,诚实守信,对宝宝要说话算数,不能空许诺言。此外,注意不要忽略一些不经意的小节,比如,大人可能为了推掉一些安排和应酬编出虚假的理由,这些也许无伤大雅,但宝宝耳濡目染,自然会照猫画虎,而他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往往是只接受表面最浅显的东西,学会说谎。
口吃
口吃是语言的节律障碍,说话中不正确的停顿和重复的表现。宝宝的口吃现象,部分是由于生理原因造成的,更多则是由于心理原因所致。口吃发生的年龄,一般在2-3岁。
原因:
1.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2-3岁宝宝的语言机制还不完善,当宝宝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语言流节奏的障碍。也就是说在发音系统还没有完成说话的准备时,他已发出了发音的冲动,造成先发出的语音和后来应该发出的语音的脱节,也就是发音连续动作的不恰当的停顿和割裂。导致这种现象的情况可能有两种:一是宝宝头脑中已经储存了许多语言信息,说话时回忆语言模式的速度相对较快,而说出语言的速度相对较慢,二者的时间差造成了语言流的脱节;二是宝宝开始说话后,找不到应有的语词去继续表达。两种情况都使宝宝出现过于激动和紧张,这种激动和紧张状态使发音系统受到抑制,发音器官发生很轻微的抽搐或痉挛,于是出现了发音的停滞和重复。多次的发音停滞和重复,将使宝宝形成条件反射,以后,每次遇到类似的说话背景或类似的词语时,即发生同样的抑制现象,造成口吃。
2.模仿。宝宝的好奇心和好模仿的心理特点,使他们觉得口吃"好玩",加以模仿,不自觉地形成习惯。
对策:
解除紧张是矫正口吃的重要方法。提醒宝宝慢慢地表达,对宝宝的语言表示赞许、肯定,都会让宝宝解除紧张。不要打断宝宝说话,宝宝口吃时不要取笑他,给宝宝充足的时间让他表达。不要强行纠正或觉得好玩去模仿,而应该诱导宝宝慢慢地讲,父母除了静静地听外,还可以让宝宝多听故事或诗朗诵等文学语言。如果对宝宝的口吃现象加以斥责或过急要求改正,将会加剧其紧张情绪,使口吃现象恶性循环,甚至导致宝宝避免说话,或避免说出某些词,难以纠正。
抢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