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宝宝的不良行为(3)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6年12月04日 10:37:36 

  2、3岁的宝宝在一起游戏时,常常不客气地互相抢东西,抢到的一方洋洋得意,失败的一方放声大哭,家长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了。

  原因:

  宝宝不了解交往的规则,不知道怎么去交往,更没有所有权的概念,他们只要觉得好玩就抢过来,抓到手里就是自己的。

  对策:

  1.父母对这个年龄宝宝的"抢东西"不必过多干预,有时,宝宝会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宝宝为抢东西而打人、抓人,要不动声色地把他引开,转移他的注意力,等他平静下来,再讲清道理。如果当面责备、训斥宝宝,反而会使宝宝变得更自私、更霸道。

  2.当别的孩子要宝宝正在玩的玩具而宝宝不给时,家长不能强迫宝宝把玩具给别人,因为那会使宝宝感觉失望、委屈,只能更增加他的自私心理。

  3.随年龄的增长,逐渐让宝宝了解所有权的概念,教宝宝学会与交往的技巧和规则,如交换、轮流等,学会和其他孩子交朋友。

  攻击行为

  有的宝宝喜欢打人,生气时打人,不能满足自己要求时也打人,不仅打小朋友还打父母,口头禅就是"我打你"。

  原因:

  有些攻击性强的儿童可能存在某些微小的基因缺陷,大多数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由模仿而来,如果家长倾向于体罚孩子,孩子由此也学会打人;如果儿童经常看暴力片、玩暴力的电子游戏,都会逐渐形成攻击性行为。

  对策:

  1.提供和谐的生活环境。

  家庭成员间发生分歧时,最好不要当着宝宝的面互相攻击、吵架、打闹,这些都会无形中对宝宝产生负面影响。不要让宝宝看有暴力镜头的电视,给宝宝提供充足的玩耍和游戏时间。

  2.不要体罚宝宝。

  体罚会给宝宝带来不良的影响,使宝宝感到委屈、无助,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绪很容易使宝宝产生攻击性行为,学会用"打人"解决问题。所以,需要惩罚宝宝时,不要体罚。

  3.适度惩罚。

  当宝宝出现攻击性行为时,首先坚决制止,严肃地告诉宝宝不能打人,然后冷处理,不要理睬他,等宝宝情绪平静下来再和他讲道理,并适度惩罚,如一段时间内不能看电视或不能外出等。如果宝宝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出现攻击性行为,一定要给予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