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沙或游泳。
大自然的熏陶很快展现在孩子的画作和肢体表情。女儿才念幼稚园大班,身形纤瘦却体力充沛,可以飞快爬到树上,挂在枝头摆荡好几回,身手矫健。也因为常去溪流游泳、潜入海中看海底生物,她的海洋世界画作,想象力丰富到连老师也不可置信。
4.与孩子谈心、聊天
父母忙了一天,回到家疲惫不堪,早已累得无法提起精神专心说话或聆听,有时因缺乏耐性,火气一来,不要说与孩子谈心了,连聊天都难以有好品质。
许多教育专家齐声呼吁,不论多忙,每天一定要抽时间跟孩子聊天互动。“因为孩子从小没有建立与父母沟通的习惯,长大后,他也不会找你分享,”周丽端提醒。
与孩子沟通,父母要放下身段,用开放的态度、同理的心情,专心聆听孩子心声。甚至,父母偶尔也可以把孩子当成“大人”,跟孩子分享自己的工作烦恼、挫败或心得。
谈话的话题尽量多元,不要总是以“你功课写了没?”当开头。
很多父母不知道该跟孩子说什么,其实,生活中处处是话题,尤其带有记忆的对象,是很好的聊天素材。
就像“欧玛的泰迪熊”,德国老奶奶把曾陪伴她走过半个世纪的泰迪熊送给孙子咪咪,原本残破的小熊,背后隐藏着无数老奶奶的生活记忆,透过有如传家宝的玩偶,家族故事就这么说了下去。
儿童文学创作者子鱼也曾透过一双小鞋、一张照片,与儿子有了一场感性的对话。
有一次,子鱼念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回家,说隔天要交一张“小时候”的照片。为了交作业,全家人翻阅相簿找啊找,最后孩子选了一张3岁时在武陵农场的照片。
子鱼指着照片中儿子站在瀑布前的画面,跟孩子说当年爸妈如何哄他要用婴儿架背上山,他却哭着不依,坚持自己走上山。
已经8岁的儿子张大眼睛不敢置信,直说,忘记了。子鱼再翻开另一张照片,一串串的往事让儿子听了好开心,“每个人对属于自己的故事,都很感兴趣,孩子也喜欢知道自己如何长大的,”子鱼笑说着。
又有一次,子鱼发现柜子里有双小小鞋,仔细一想,原来是儿子的第一双鞋。当晚,他边擦拭鞋子,边跟儿子讲他刚学习走路的模样,以及爸妈在旁边陪着他怕他跌倒等等。完全忘记却又充满好奇的儿子,听着爸爸诉说自己往事,又惊又喜。
带孩子同行
通常,父母只能利用晚上及假日,才有较多的时间与孩子相处,教育专家郑石岩就经常鼓吹企业办“带小孩上班”的活动,透过现场,可实际了解爸爸妈妈上班的情况。
“以前农业社会,小孩看得到父母辛苦耕作,懂得体谅与关怀,现在的小孩,每天看到的就是父母下班很累、最不好的一面,他们不知道父母白天在忙些什么,只学到父母生活里表现最差的一部分。”郑石岩观察。
为了跟孩子有更多相处时间,小孩小学毕业前,郑石岩经常带着孩子到各地演讲,让孩子有机会参与他的工作。
“我把孩子当成很重要的一部分,给他机会在生活中学习,”郑石岩举例,好比带孩子去旅行,不要只是带孩子去玩而已,最好能陪着孩子找资料、查路线、订旅馆,亲子共同完成旅行计划,让孩子从生活中的历练,获得学习。(来源/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