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孩子的感统失调是个大问题。感统失调全称感觉统合失调,通俗的讲即孩子“笨手笨脚”。有很多时候,家长往往不太在意,但感统失调意味着孩子的大脑对身体各器官失去了控制和组合的能力,这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削弱孩子的认知能力与适应能力,影响智力发育和身心健康,是家长们务必需要重视的问题。
感统失调,总结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分别是前庭感统失调、本体感统失调、视觉感统失调、触觉感统失调和听觉感统失调。实际上就是关于孩子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视觉、听觉、触觉这些日常生活离不开的行为能力的。
对于这些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最好在6岁前进行,因为这段时间是感统失调的最佳矫正期。早期的时候孩子呈现出肢体协调、躯体平衡性等方面的问题,也可能不擅长各种运动,因此家长往往不放心上。然而有些问题在孩子幼年时也许不会表现出来,到了学龄期,就会在学习能力和性格方面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异常。
与其他正常孩子相比,感统失调的孩子会在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质方面表现落后,让家长和老师非常操心,尤其是到青春期之后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例如情绪不稳,具有攻击性等,那时再干预就事倍功半了。
感统训练是采取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乐于接受并主动参与其中,通过有针对性的游戏形式,使孩子充分感知各种刺激,在大脑进行感觉的统合,并作出适应性反应,帮助改善感统失调症状。我们收集了11个专家认可的感统游戏,对应的就是感统失调的五个方面,希望星爸星妈好好看一下,能够运用到孩子日常的康复干预中。
一、前庭感统失调
表现:孩子好动不安,走路易跌倒,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容易违反课堂纪律,容易与人冲突,调皮任性,爱挑剔,很难与其他人同乐,也很难与别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能考虑别人的需要,还可能出现语言发展迟缓语言表达困难说话迟。
前庭觉是影响婴幼儿成长和学习发展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前庭体系正好位于身体到三角形架构的上方,也就是头重脚轻的头部,是平衡感上面最不平衡的地方,所以前庭体系必须和平衡体系保持密切的协调,人类才能理解视听讯息和身体间的正确关系,进而作出应有的行动,这便是所谓的前庭平衡。
训练内容:
1、摆荡游戏(0~1岁起)
从孩子出生起,就可以开始训练孩子我前庭统合能力了。内容很简单。只需要家里的长辈将孩子抱在怀里轻轻地摇晃,等到孩子一岁大左右,就可以找一条大毛巾,并将孩子置于毛巾中间,由爸爸、妈妈各拉住毛巾的一边,轻轻摇晃。
摆荡游戏可以帮助孩子刺激前庭、改善平衡反应、增加肌肉张力。
2、爬行游戏(6个月~1岁起)
七八个月大时,孩子应该慢慢学会爬行,通过不断努力地抬头、仰脖子,来锻炼前庭觉,向前爬行的过程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因此,家长应鼓励孩子多爬行,例如妈妈躺在地上,让孩子慢慢爬上妈妈的身体;或者妈妈手脚着地弯成拱形,吸引孩子从底下爬过去。对于一些本身不爱爬行的孩子,家长可以采取一些诱导措施,如把孩子放在小被子上,拉着他的两条腿慢慢向后拖,并在孩子眼前放上色彩鲜艳或者能发出声音的玩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引导他抬头、逐渐向前爬行。
爬行游戏能够提高孩子的手眼协调、视听能力,促进注意力的集中,还能够增进孩子对四肢肌肉的协调控制,促进本体知觉的发展。
3、棉被旋转(会俯趴抬头~4岁)
选择一床小棉被,让孩子俯趴在棉被上,把头抬起来,父母拉起被子的一角,沿着顺时针方向转一圈,然后再沿逆时针方向转三转,速度可稍慢一点,一定要适应孩子的需要,每次只需1分钟即可。
棉被旋转游戏可以让孩子感受重力,锻炼身体的平衡能力。对于一些存在触感问题的孩子,这样的训练可以一定程度上提供皮肤触觉的刺激,改善其触觉敏感的问题。
二、本体感统失调
表现:缺乏自信,消极退缩手脚笨拙,语言表现能力极差,方向感差容易迷路,动作不协调,闭上眼睛容易摔倒,容易驼背、近视,过分怕黑,常撞到东西或摔倒。
本体觉的处理能力会协助孩子在探索过程中,控制肢体或动作的前后顺序、力道大小、速度快慢,不但对控制自己的动作有信心,并且据此发展出适当的自信心或是自尊心,因此影响孩子可以对所处的物理环境、人际互动协调产生信心,也会对高度平稳的情绪扮演举足轻重的影响。
训练内容:
1、球类运动(3岁起)
球类运动一直是人们的钟爱,本体感统失调可通过球类运动矫正。三岁左右的孩子可以训练他拍皮球,熟练后要求他左右手交替拍。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训练他们打乒乓球和羽毛球等,由简单的分解动作开始,逐步转化为连贯的动作。
球类运动可帮助孩子锻炼小肌肉、大肌肉的协调,提高反应能力与灵活度,对注意力,手眼协调以及将来的学习能力也大有好处。
2、跳格子(3岁起)
地点最好是户外,换个地点在家里也可行,只要运用家里的拼图地垫即可。玩法很容易,将每块地垫放置于地并进行固定,间距需为20~30公分,然后就可以让孩子用跳的方式踩地垫,反复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