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心理学理论与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4)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7年02月03日 14:35:11 

识结构,形成新的发展。数理逻辑经验是儿童经过内在活动所获得的概念,而非来自物体表面的知识,它超越了物理经验,使儿童进一步获得发展的基础。社会胡动泛指文化对儿童认识发展的影响,主要指社会关系、教育和语言的运用。它使人类与其他动物有可差别。诸如诚实、公平等概念,只有经过社会互动才能掌握。平衡作用是一种内在的自我调节系统,负责协调成熟、经验和社会互动,哦是个体与外界相互调适的状态,是矛盾与冲突的解决,是认识发展的毕必经历程。

  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皮认为,认识发展乃是认识结构不断组织与再组织的过程,这种过程是渐进的、阶段性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皮将儿童认识或智力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皮的认识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与课程的启示:

  1.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认识结构,培养创造力和批判力。

  教育是什么?皮认为,教育是认知发展的陶冶过程,就是创造条件,促使儿童与外界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育目的不在于增加儿童多少知识,而在于使儿童的认识结构得到发展,把内心潜在的发明和发展的可能性表现出来。按照皮的话说,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儿童能做新事,有创造能力和发明兴趣,而不在于只训练重复既有事情的人;教育的第二个目的就是,要培养儿童的批判性,具有求证的能力,而不只是接受知识。由此可见,皮认为教育最主要目的不在于接受事实,而是培养创造力、想像力、洞察力。

  2.课程设计应依据儿童认识发展阶段特点。

  皮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智力发展是分阶段的,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如2~7岁为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发展了符号表征功能,能够进行简单的直接推理,理解简单的因果关系,产生了同一性特征,但自我中心现象还比较严重等。为2~7岁儿童设计课程,就必须考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特点,使不同的阶段都能得到顺利的过度。除此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程内容不应明显超出儿童认识发展的阶段。

  (2)所设计的课程应具有衔接性,前一阶段应为后一阶段奠定基础,后一阶段应是前一阶段是继续。

  (3)设计课程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又具体而抽象。

  3.课程组织与实施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多创设可供幼儿活动的物质环境。

  (2)充分利用图画、图表等辅助阅读,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3)重视语言教学的功能。

  4.重视游戏和活动,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5.培养幼儿互助、合作、互尊等,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6.正确运用认知冲突原理,强调自我调节的平衡作用,发展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

  皮的认知发展理论给学前教育开辟了广阔前景。从本世纪60年代起,以认知发展理论为指导设计的学前教育课程就有:拉瓦特利(Lavatelli)的早期儿童课程(1970)、威尔卡特(D.P.Weilkart)的认知发展课程、威斯康星大学研究小组开发的课程、凯米(C.Kamii)和德沃里斯(R.Devlies)的课程(1977)。其中又以凯米、威尔卡特等人设计的课程比较著名。比如凯米课程的教育目标、设计原则和具体内容,就是依据了皮的认知发展理论。

  凯米课程设计有三原则:(1)能动性原则;(2)充实性原则;(3)结构化原则。这三个原则是从皮理论中最大限度地挖掘而出是。因为知识的获得,

  • 海外育儿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