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吗?”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7年01月24日 13:35:16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独立面对越来越多的问题和困难,成人应当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建立起自信,培养他们坚强的品质,这对于孩子将来踏入社会是必不可缺的。

  1岁多的孩子在生活中的独立行为还相当少,但是他们已经能完成成人简单的命令,比如会自己戴帽子,自己会搬小椅子,会从成人手中取过糖塞进嘴里等等。当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时,他们会用简单的语言表示,如“我不会”等等。当成人面对孩子的早期独立行为时,不要因为孩子做的不够好而加以阻止,而应当鼓励这种行为的发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

  1、对孩子提出合理要求

  人们在行动之前,总为自己确定一个标准,并以之判断和评定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所立标准的差距。如果行为的结果超过了标准,就会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反之,则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儿童是处于“客观化时期”,此时的个体是从社会的观点来认识与评价事物,包括自己。因此,家长、教师对孩子的期望、要求就是儿童行为的标准。如果标准定得合适,有助于帮助儿童形成恰当的“理想自我”,儿童就能体验到成功的经验,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了信心;如果标准定得过高,孩子经常处于踮着脚尖够苹果还够不到的地位,多次的失败会降低对自己能力的评价,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是达不到的,丧失了信心,变得消沉、压抑。这是极其可怕的。

  2、帮助孩子正确归因

  当孩子某件事情做不好时,帮他分析原因,进行正确地归因,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著名的心理学家韦纳研究证明,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度是人们分析事情成败的主要因素。把成功与失败的行为归因于何种因素,直接影响到个体以后做事的积极性和情绪情感。如果把失败归因于能力差或任务难,会降低一个人对未来成功的期望,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易于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如果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或运气不好,则可提高对未来的成功期望,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所以,成人千万不要轻易以“你真笨”“干什么都不行”“将来不会有出息”等这种定性的话语来评价孩子,而是尽量帮他从努力程度、运气等方面寻找原因,促进其积极上进的愿望,增强自信心

  3、增强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现在许多家长过于溺爱、娇惯孩子,事事包办代替,或把孩子看的过于娇弱,尽自己所能为他们做各种事情,解决各种问题,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儿童时期是各种能力初步发展的时期,教师和家长应抓住这个时机,耐心细致地培养和训练他们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和技能技巧,并放手让他们独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给他们一定的自我决策和选择的权力,尊重他们的合理意见和要求,以培养儿童的自主自立能力;鼓励儿童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促进其自我肯定的形成,建立起积极的自我效能感,树立自信心。过度的照顾、保护或经常否定儿童的想法,不仅会使儿童无从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失去成功的体验,而且会因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活动能力、交往能力等,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畏缩不前,这为他们建立消极的自我效能感,形成自我否定,从而表现出消沉、懒惰、无能、自卑埋下了祸根。

  父母可以做的事情:

  1、当孩子缺乏或失去信心时,父母可以适时对他说“嗯!做得不错。”

  

  • 启蒙教育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