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位妈妈找鲍教授咨询她的女儿是否患孤独症。孩子的父母都是大学生,孩子出生时完全正常,母乳喂养到4个月,宝宝长得活泼可爱。这时宝宝的父母下海经商当经理,将孩子交给农村来的奶奶看护,奶奶很少说话,住在单元房内,很少外出。孩子3岁送幼儿园时不会和小朋友说话和交往,因而被诊断为“孤独症”。从此妈妈带着女儿到全国各地看病,由于妈妈辞退了工作全力教育孩子,使孩子有很大进步,在咨询时孩子已经6岁,虽能说话和唱歌,但未能达到正常儿的水平。鲍教授认为这孩子不是患“孤独症”,是由于在3岁前,当智能发展的重要时期缺乏丰富的语言和交往的环境因素造成的,这种影响很可能持续终身。妈妈含着眼泪感到无限内疚,后悔莫及。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轻度智力低下儿童中多数是由于心理社会因素造成:
1.父母对幼儿教育的忽视;
2.父母缺乏育儿的基本知识;
3.由于家庭贫困父母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
4.父母对孩子(尤其是女孩或孩子有残疾)的偏见而遗弃孩子;
5.父母离异使孩子成为不幸婚姻的牺牲品等。
孩子出生后头几年是小儿脑生长、智力和社会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早期发展的质量将影响儿童的未来。应该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儿童精神—社会能力的发展,帮助儿童充分发挥其潜能。1989年协和医院儿科和保健科的大夫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丰富环境的教育活动,进行了0~2岁小儿早期教育的研究。选择正常新生儿178名,62名为接受早期教育组;另外116名为按常规方式教育组。编制早期教育大纲,训练要求比正常小儿知能发育水平提前一个月。
早期教育大纲内容包括运动发育、认知能力、语言发育、交往和生活自理能力:
1.育儿刺激和玩耍,使小儿感受丰富多采的外界环境,即各种颜色、多样形状和不同声音。
2.在床上和卧室墙上挂些色彩鲜艳或可发出响声的玩具,时常更换,以引起小儿看和听的兴趣,给一些常用物品,发展小儿嘴、眼、手的探索能力。
3.在喂养和护理时,不断和小儿亲切交谈,逗引小儿高兴地发声。可通过和孩子说话、唱歌来促进小儿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
4.通过各种玩耍发展小儿知觉辨别、交流、精细动作和大运动控制能力。
5.1~2岁训练语言和协调动作为主,发展对语言的理解能力,通过说做并行、模仿口型等训练小儿用简单词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要。
6.通过双手配合活动、动手的游戏、涂画、翻书、生活操作等发展小儿动手能力。
7.通过讲故事、游戏、舞蹈、体育活动,延长他们“集中注意”的时间,激发其好奇心和自信心,培养独立能力、毅力和勇敢等优良性格。
通过试验表明,在2岁时早期教育组的小儿智力发育测查评分比常规教育方式组小儿平均高8.7分。更为重要的是常规教育组中有6.2%的小儿2岁时智力低于正常(轻度智力落后),而早期教育组中没有一人发生。以上说明早期教育不但使该组平均智力发育水平高于常规育儿组,而且在2岁时全部小儿的智力达到标准。而常规育儿组中有些小儿虽然在体格发育方面正常、健康,由于家长不重视早期教育,使他们的小儿在2岁时智力落后于正常水平。周女士的女儿是从新生儿开始接受早期教育孩子中的一个。“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怎么也不会相信,出生刚七天的女儿不仅能听、能看、能闻(气味),还能学会伸舌头,能两只小手抓住成人二个指头悬空牵拉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