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视的渴望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7年01月24日 13:25:58 


  人,作为自然界唯一的一种直立行走的动物,两只眼睛长在脸部的正前方。虽然从理论上说,这两只眼睛可以在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各180度(甚至更大)范围内自由转动,但实际上,它的主要功能是正视前方。实验证明,就长时间观察而言,眼睛的适应性、舒适度与抗疲劳性能以正前方为最佳,前下方次之,前上方最差。

  当站立或端坐着的人,两眼长时间注视前上方的时候,颈椎会因为后仰而受到压迫,造成脑供血不足,因而会感觉疲倦、头晕、眼部不适等。所以人们平时的注意力不太会过分集中于高处,这也就是日常生活中,额头常常会被前方并不太高的障碍物碰擦的原因。

  每个人都可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这样的测验,即由他人在你的前方数米处的上、中、下三个位置各放置一个颜色、形态、大小均相同的微小物体,然后你沿着直线向前行走。前行的过程中,你将首先发现哪一个微小物体?实验表明,首先发现中、下位置物体的可能性最大,而首先发现前上方物体的可能性极小。

  可是人生的第一阶段,婴儿及少儿时代,身材极其矮小,而这个时期,他(她)们又总是离不开成人的呵护,也就是说,他(她)们不得不与成人朝夕相处,他(她)们的最大苦恼也许就是如何能够长时间地、轻松地观察到成人的表情与脸色了。

  很多儿童教育家早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在幼儿教育书刊和专著中中,代表孩子们发出“请您蹲下来和我说话”的呼声不绝于耳。发达国家的儿童教育工作者更是将这一要求落实在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中。但是大多数人提出这一呼吁的理由是“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也就是说,他们的着眼点是“孩子也有自尊,孩子也有人格”。

  下面的一段文字就是我国儿童教育理论工作者持有这种观点的一个典型案例:

  澳大利亚母亲的言语和行为使人想到:家长蹲下来同孩子在同一个高度上谈话,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谈话,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体现了成人对小孩子的事情或问题认真又亲切的态度,同时,家长可以轻声细语地耐心说服教育,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更用不着大声呵斥。采用这样的教育方式,能促使孩子意识到自己同成年人是平等的、受到尊重的人,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的、自尊的人格。”(上海热线:亲子频道2006、11、1)

  其实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因为它只说到了问题的一半,而且是极小的一半!“平视”不仅仅是人格的需求,心理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生理的需求。

  这一认识在动物身上也可以得到印证。笔者曾经喂养过一只聪明而又漂亮的京巴狗。当你每天带着它外出放风时,它从来不会对陌生的成人发生兴趣,却对不远处的一、两岁陌生的儿童表现出极其异常的兴奋,追逐、雀跃、甚至颠狂!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是因为儿童的整个身体特别是头部能够进入狗的视野。

  我们知道,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对于同一个事件,眼睛所能接受并参与大脑分析继而进行交流的信息是耳朵永远无法比拟的。耳朵对于声音信号只能单向接受,眼睛不仅能接受到十分丰富的信息,而且能对看到的一切给予即时反馈。所以当一个两三岁的娃娃与一个近在咫尺的1米60以上站立的成人对话时,孩子所接受到的信息是少得可怜的。成人脸上和眼睛里所表达的爱意、期待、责备、怜悯、接纳、认可、鼓励、喜悦等瞬息万变、极其丰富、极其复杂的情感,孩子们几乎都无从感受、无法体验。这便是我们成人必须“蹲下来”与孩子交流的主要理由!

  再就幼儿的“听”而

  • 启蒙教育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