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早期教育中几种不正常的现象(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6年12月13日 10:59:45 

爸妈妈们,必须采取科学的措施,实施生动活泼的引导方法,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人为的良好的情绪下,在玩中教,在玩中学,让孩子在玩中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 
  那些倡导“神童化”的教育,认为3~4岁的孩子可以认识几千个字,能捧着“水浒传”,“三国演义”通读。这样的孩子毕竟是极少数。他们读书的时候,既不明白书中的内容,也不全明白每个字的意义。他们被大人剥夺了欢乐的童年,大部分的时间被强制去死记硬背,培养成为机械的读书工具。这样的孩子可能短时间在某个方面似乎超常。但是由于他们没有学习的兴趣,缺乏进一步努力的欲望,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缺乏生活能力和基本的生活经验,他们会逐渐落后于同龄人。这种强烈的反差,又使之产生心理障碍,导致庸庸碌碌,没有作为,影响了他的一生。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我们的一些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风,对于儿女寄托了无限的希望,这是正常的,可理解的。可是有的妈妈爸爸回顾自己走过来的道路,更希望自己一生中得不到的东西能在自己子女的身上得到补偿。所以在某些舆论的宣传之下,就容易盲目跟从,随波逐流。一些父母的虚荣心作祟,造成攀比之风十分严重,惟恐自己落后。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在幼儿园的孩子,如果是老师没有象小学那样教孩子学语文,数学,就会意见纷纷。人家的孩子学习钢琴我家的孩子就也要学。人家的孩子学习英语,我也请家教教英语。人家的孩子学电脑我家的孩子也要跟上。完全不顾孩子的兴趣和潜在的能力。这需要父母要正视自己,端正教育的态度。 
  只有我们父母用平常的心态来对待孩子,依照大脑发育的客观规律,给予孩子相应的教育机会。我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在各个方面显露才华。 
 
  2、片面的强调智力开发,而忽视了孩子全面的素质教育,使得孩子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上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有的人误认为早期教育就是智力开发,因而忽略了孩子全面素质的教育。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呢:因为我国的特殊情况,独生子女成了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中一些人从小就被父母照顾的无微不至,养尊处优,一切全不用自己费劲,使得孩子从小就缺乏爱心,不懂得关心和尊重别人,更不觉得应该同情别人。他们不爱别人,更不懂得与别人分享。稍一碰到挫折,就觉得自己委屈的不得了。不能认真的对待困难。一切从自己方面着想,不了解别人,也不想去了解别人是怎么想的,变得自私、霸道、冷酷无情。这样的人走向社会往往不能搞好人际关系,他的事业也不会成功。要知道一个人事业成功,20靠智能,80靠情商。高智能的人不见得情商高,而高情商的人往往智商也不低。 
  我常常听有的父母说:某某的孩子又学会了说什么唐诗,宋词;会算什么数学题。但是很少听到:我的孩子吃任何食品,都知道把好的先让大人吃。我的孩子知道和小朋友玩时,让着小的弟弟妹妹;我的孩子知道制止别人破坏公园的花木。 
  我曾看到这样的一个场面: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老师拿着教具,不留神摔倒了。大多数的孩子一起拍手,欢呼:老师摔到了!老师摔到了!只有一个孩子跑过去,说:“老师,我搀你起来,您摔疼了吧?我给你掸掸土。”然后对大家说:“你们还笑!”老师流着泪,抱着这个孩子亲了又亲。我佩服这个孩子的父母,她注重了情商的教育。 
  所以说,我们从孩子一出生时,就应该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培养孩子做人,然后再考虑立足于社会中的本事。 
  婴幼儿时要教孩子学会“等待”,要延迟对孩子的满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孩子诚实的品格。让孩子明白:“爱”是双方面的,不但索取也要奉献。只有这样,以后才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做任何事情都要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当然,我们父母要树立楷模形象。 
  还有的早教工作者认为:应该给予孩子自由,孩子爱干什么就让他们干什么,让孩子自由发展个性。但

  • 启蒙教育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