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早期教育中几种不正常的现象(3)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6年12月13日 10:59:45 

是。孩子出生下来,面对复杂的世界,他们的头脑象一张白纸,需要他去认识,去辨别,去学会遵守制度或规矩,融入到社会中。这些就要靠我们成人去引导,去教育。掌握立足于社会的本领,使他们的行为更加规范,更加符合社会公德。允许孩子思维离谱,满足好奇心让孩子勇于探索,就是给予孩子最大的自由。“自由”和“限制”是相对的,限制是为了更大的自由,自由没有限制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认为给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懂得遵守规章制度这才是给予孩子的最大的自由。 
  6岁以前应该是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性格的关键时期,是奠定高情商的起始阶段。 
 
  3、应试教育制度,束缚了孩子和父母的手脚,使得孩子不能展现多元化智能。 
 
  我国的应试教育制度是侧重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虽然教育部门一直致力于改进,但是收效不明显。再加上中国人口众多,就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这个局面目前不可能有很大的变化。因此也就使得父母很早就关注孩子的语文和数学的学习。即使有的孩子学习音乐,绘画,也是为了考学“加分”,将来有个格外照顾。因此,就出现不顾孩子的身心,不顾孩子的兴趣,从婴幼儿起就开始大量认字,计算数学题。走上了强化左脑的道路。 
  一些教育工作者也认为衡量孩子聪明否,就是看孩子的智商的高低。这些简单的数字,就决定了孩子的一生。有的孩子功课不好,老师也愿意让父母给孩子测测智商,好象孩子智商低,就与他教学没有关系了。有的父母也愿意给孩子测智商,其实智商的测定是有局限性的,它也是注重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而且受环境,孩子的情绪的影响。智商实际上是不能反映孩子真正的智力水平。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说明人有多种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肢体动觉智能,空间和视觉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等。同时说明每个人都有这几种智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力组合,每种智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不同的关键期。例如:数学人才一般在40岁以前出成绩;音乐人才可以从3岁开始培养,象莫札特5岁作曲就出了名;运动员也必须在14,15岁以后才能出成绩。 
  因此,每个孩子都有弱项和强项。以往的教育采取的是“补弱项”,因而造成孩子越补越糟糕,失去了学习兴趣,强项也被废弃了。没有了学习的动力,造成了自暴自弃,厌弃学业。目前也有的早教工作者认为,就应该“发扬强项”,舍弃弱项,让孩子自由发展,让他们在他们擅长的领域里尽显其才,认为补弱项是浪费时间、无聊的事。这个见解恐怕父母和教育机构都不认可。 
  我认为,对于每个孩子某项智能表现的突出,就应该鼓励和发扬他的强项,让他为自己的强项感到自豪,树立信心,敢于面对自己的弱项,以强带弱。这样强项更强,弱项也不落后。这样的教育思想就能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成功。 
  作为合格的父母就应该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智能,采取不同的策略,尽管有的孩子这种智能当时还没有显现出来(潜能),这就需要我们的父母耐心的观察孩子,以平常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旦发现孩子某种智能的苗头,就要爱护它,鼓励它,引导它,尊重孩子的意愿,允许孩子去发展它,说不定一棵耀眼的明星就在你的身边升起。 
 
  4、早期教育的商业化,使得个别早教工作者在利益的驱使下,做出了违背大脑发育的自然规律,混淆了父母的认识,走进了教育的误区。 
 
  早期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因为它是造就人才,托起明天太阳的一个阳光事业。因为我国执行的是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教育机会是一次性的,孩子受教育也是一次性的,因此父母的教育经验往往是间接的。他们迫切希望有人指导他们,因此,一些亲子乐园,母婴学习机构纷纷成立。个别的早教工作者,在利益的驱使下,抱着各种目的,或急功近利,或混淆观念,提出了一些违背大脑发

  • 启蒙教育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