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6月,吴放博士在北京、山东等地的巡回讲学中提出了“早期识字是早期阅读的天敌”这一观点。为了更深入地探讨早期识字与早期阅读的关系,笔者毛允燕(以下简称毛)对吴放博士(以下简称吴)就此进行了专题访问。
毛:目前很多父母认为早期识字就等同于早期阅读,或者把早期识字当成了早期阅读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因此非常看重幼儿是否识字以及识字的多少。在您的讲课中提出了“早期识字是早期阅读的天敌”,此观点对父母的冲击非常大,您能否把这一观点再深入地阐述一下?
吴:我说“早期识字是早期阅读的天敌”主要是为了强调一点,就是早期阅读不能和早期识字混为一谈,更不能被早期识字所取代。识字重要不重要?识字重要。但识字是在小学里有足够时间可以完成的事情,不应成为幼儿园阶段孩子学习的重点。为什么要把识字放在小学而不是幼儿园来教?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小学初级阶段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前运算阶段与具体运算阶段的过度期,孩子更容易接受抽象的文字符号,这时候让他们识字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幼儿园让孩子去识字却事倍功半。为什么?因为幼儿园的孩子还没有做好识字的准备,还不具备大量识字的条件。
如果我们在幼儿园阶段强迫孩子学习识字,孩子可不可以学会?当然可以,他会死记硬背。在美国也有些父母让孩子识字。要知道,英文有着拼写规律,只要掌握了拼写规律,你拿到任何字都可以读。所以有些小孩子拿到《华盛顿邮报》就可以朗读,这并不奇怪。关键问题是孩子读完之后根本不知道自己读的是什么——孩子识字再多,没有阅读理解就等于零。而在强迫孩子大量识字的过程中,一个更隐性,也更可怕的后果是很有可能会因此而抹杀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使孩子觉得阅读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人会主动追求痛苦。如果当孩子认为阅读是痛苦的,那么等到他有自主权时就绝不会选择阅读。
早期阅读是什么?我认为是培养孩子对图书的喜爱与兴趣,是把书、把阅读变成孩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美国,很多父母与幼儿园把阅读作为一件固定的事情来做。比如:在孩子上床,把被子盖好,美国父母必做的一件事情是给孩子读一本书,然后父母亲一亲孩子,与孩子互道晚安。孩子在心满意足中进入甜美的梦乡。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一旦习惯养成,如果没有书相伴他就会很难过。这时成人再教会孩子上哪儿去找书,孩子就会一辈子与书生活在一起了。
毛:吴老师,孩子一个字也不认识,他能读什么?怎么去读?
吴:从实质上讲,这是儿童阅读发展的阶段问题。在孩子识字和自主阅读之前,还有两个很重要的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孩子阅读并不一定需要识字。
第一个阶段:是让孩子认识书、喜欢书。在美国,我有一个朋友生了个儿子,我送给孩子一些小礼物,其中包括一本绒布做的小书。有人可能会感到疑惑,新生儿怎么看书啊?其实很简单,孩子妈妈把这本用绒布做的书放在孩子枕头边,孩子会摸的时候他会摸到书,孩子会玩的时候就会拿起这本书来玩。书里有故事, 父母还可以读给孩子听。这样,孩子从小就与书生活在一起。等他大一点的时候,还可以给他买塑料书,洗澡的时候也可以看。还可给他买硬纸板书,他可以撕,可以啃,他想怎么样做都可以,重要的是让孩子习惯在自己的生活中总有一本书相伴。
第二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