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1、在幼儿的争论中,教师如何指点出探索的方向?
2、当幼儿已获得初步经验时,教师如何用问题提升幼儿的经验?
实录(一):
今年的秋游活动,我们带着孩子们一起去了上海动物园,还共同观看了有趣的海狮表演。乖巧的海狮在驯兽员的口令下,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动作。突然,有一个孩子惊奇的叫道:“海狮是用它的鳍和尾巴来走路的。”周围的孩子也随之瞪大了眼睛齐刷刷地看向海狮的尾巴。一孩子同样发现这现象:“咦,是真的耶!”有一孩子附和道:“海狮不是用脚走路的。”有一孩子接着说。“海狮根本就没有脚,你叫它怎么用脚走路?”又有一个孩子发现了另外一个惊奇的现象:““它还会用尾巴用力一蹬就跳到水里去了。”……
当孩子们沉浸于讨论海狮如何走路的话题时,我抛给了他们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鱼没有脚,不能走路只能游泳,而海狮没有脚却能用鳍和尾巴来走路呢?”
孩子先是被我的问题愣住了,但很快他们又顺着我的问题议论开了:有的说海狮的尾巴就是它的脚;有的说因为海狮不是鱼所以不会走路;有的说:“它就像海龟一样。”但很快被另外一人反驳道:“不对,海龟是用脚爬行,和海狮不一样。”……
“那么,海狮没有脚却会用鳍和尾巴走路,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你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找找答案。”最后,我把问题重新抛回给了孩子们,既给了他们探索的方向又给了他们探索的空间。
实录(二):
孩子们通过和家长口头交流、翻阅书籍、网上查找资料等途径,最终知道原来海狮最早起先也是和鱼一样不会走路,后来由于海洋环境的变化,慢慢地进化成用尾巴和鳍走路的。从中孩子们获得了粗浅的经验
“那么什么叫‘进化’呢?还有哪些动物也经历过慢慢的进化过程呢?” 我又将一个关键问题进一步抛给了孩子。
孩子们再次跟我及家长共同寻找答案,从而逐步理解了什么叫“进化”。并了解人类、猴子、猩猩、长颈鹿的进化原因。使孩子们最初的粗浅经验得到了迁移和提升。
活动反思: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指出:“教师在实施课程计划时,应善于发现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实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满足幼儿的探索兴趣,尊重幼儿的自主活动,支持幼儿的发展。”二期课改对教师的观念、行为、智慧和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活动中,教师应该是孩子的观察者、倾听者、激励者、支持者。力求学会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将一个关键问题抛还给他们。
教师的观察与倾听无疑传递着对他们的关注、重视与尊重,同时教师也能从中挖掘隐含的教育价值。教师在观察与倾听中不断解读孩子:要善于敏锐的捕捉来自孩子的信息,迅速地作出价值判断,准确地做出回应,抛给孩子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探索,以满足孩子的需求。同时教师还要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鼓励并支持他们:继续抛给孩子另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激发孩子探索和学习的愿望,并和孩子一起探索寻求答案,最终迁移并提升幼儿的经验,使孩子在与教师抛接球的相互过程中迸出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