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
1、幼儿搜集的各种形状大小不同的罐子(塑料、铁的)2、各种形状大小不同的豆3、节奏感较强的音乐重点:制作豆子响罐难点:知道豆子多少、罐子大小和声音变化的关系过程:
一、导入(1)看见一颗颗黄豆陆陆续续地从杯子跳到盘子中。
(2)豆子发出蹦蹦的响声,好像豆子在"跳舞"。
二、观察、探讨不同材料响罐的声音特点。
幼儿自选玩各种响罐,教师启发幼儿联系实际生活,边玩边想:响罐声像生活中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
2、组织讨论:哪种响罐发出的声音最好听,哪种响罐声不好听?
3、引导幼儿辨别声音高和低以及音色的变化等。
怎样做出两个能发出不同声音的响罐?
1、在不同容器里装同种同量的容物;②、在同种容器里装不同的容物;③、在同种容器里装同种不同量的容物。
5、分辨幼儿提供制作好的响罐,并分别编1-4号。教师分别取1-4号的响罐,让幼儿进行比较。
三、制作响罐1、幼儿与教师共同利用废旧物制作响罐。
2、幼儿分享制作成果,随音乐玩1、这几个响罐发出的声音一样吗?有什么不同?(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②、猜猜里面装什么东西?
③、幼儿游戏:"对对碰"玩法:
幼儿听1号罐子响声,猜里面的东西,并将持有与1号罐子相同声音响罐的幼儿围在一起,看看是否与原来1号罐子里的东西一样的。以同样方法猜2-4号罐子,帮助幼儿检验自己对声音的听辨能力。
幼儿用自制的响罐为歌曲伴奏,兴致更高且表现得更专注。那么,除了响罐能当乐器外,还有什么材料也能制作乐器呢?
3、将自制的小乐器投放音乐区,使科学区与音乐区融合,相互渗透。
活动三名称:打击乐《小小乐队》
目标:
1、尝试按乐器不同分为六声部打击乐器演奏2、体验用废旧打击乐器合作演奏的乐趣。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欣赏过乐曲《小小乐队》
物质准备:鼓、镲、三角铁、碰铃、自制沙锤、铃鼓。音乐《小小乐队》
重点:根据节奏型打击乐器难点:能够合拍的集体演奏过程:
一、开始部分:导入活动今天我的心情真好,因为早上,我收到了一封邀请函,(出示邀请函)我来看看里面写了些什么?哦…. 原来是森林里的小动物寄来的,它们要在森林里举办一场"音乐会",想邀请我们中班的小朋友去表演节目;你们想去吗?(想)那我们要好好的准备。
二、基本部分:
1、听音辨乐器师:我们可以组成一个小小乐队去参加演出。瞧,这里有六种乐器,谁能举手告诉我它叫什么名字?
--它们还会唱歌呢,一起来听听。请小朋友模仿乐器的声音,可轻轻拍手。(注意强弱)小结:刚才小朋友们手拍得很不错,模仿小乐器的声音也非常动听。现在我们来听一首以前学过的音乐,并请小朋友用小手为乐曲伴奏。
2、听音乐,幼儿跟随歌曲节奏拍手(1)、幼儿集体拍手,有节奏拍打完A段的音乐。
师:谁能告诉我,这是一首几拍子的音乐?(2/4拍乐曲的特点就是前一拍重,后一拍轻。)(2)、播放音乐B段音乐,幼儿分组在X X | X-处拍手三下。(强、弱、强 - )演奏方法:现在我把小朋友分为四组:
第一组的小朋友在沙沙沙的时候站起来拍三下手,拍完后坐下。
第二组站起来在卡卡卡的时候拍三下手,拍完后坐下就这样,一组接一组。
当第四组小朋友拍完,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坐着伴奏,(注意别的组在拍手的时候自己组要保持安静;注意强弱拍、一重一轻;小眼睛一定要看着老师)--播放音乐,教师指挥,幼儿分组拍手练习。
3、集体与分组练习。
(1)--教师唱节奏,幼儿集体练习两个八拍的强弱;接着集体练习X X |X-。
--现在我们要分组练习,但是练习前老师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当有一种乐器在唱歌的时候其他三种乐器都不能发出声音。
(2)随音乐完整表演一次。
三、幼儿演奏再次播放音乐,教师指挥,幼儿完整演奏一遍。
活动四作品分析:
故事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豆子以生命,让孩子在故事中了解,黄豆可以制作成酱油、豆油和豆浆这些常见的物品。同时故事内容更开阔了视野、从故事中我们还了解到了黄豆还可以制作成轮胎、肥皂、油漆、小红帽等不常见的物品。是一个内容有趣、丰富、开阔视野的作品。
语言活动:老豆过生日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能清楚地说出故事的主要情节。
2、积极参与活动,感受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倾向。
3、按照作品提供的线索,大胆想象。
准备:
1、操作卡:老豆过生日2、与家长共同记录图表
重点:能清楚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故事里豆子变成的各种物品。
难点:能继续探索黄豆可以做成什么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起幼儿兴趣教师出示图片,启发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