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地说, 树立"为能力而教"的课程观,即是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统一为职业教育导向,从专业调研入手,准确定位课程教学能力目标,并以能力为主线,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共建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的生存技能适应社会发展,而且还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 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学生观传统的高职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 具体地表现在:没有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实际需要出发,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更确切地说,是学生的智能结构的特点;以教师的讲课来评价教学效果和质量;以学生文化课成绩的优劣来看待学生的发展等。多元智能理论承认智力的多样性与独特性,强调智力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就为当前职业教育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和承认教学的平等性提供合理的依据。为此,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位,就是要把学生作为职业活动的主体,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从学生的职业需要出发.并以人"人人都是成功者,人人都能发展"的观念来看待学生的发展。
3. 树立立体化与多元化为一体的评价观"多元化"是相对于传统评价的一元化来说的,传统的高职教学是以测验为本位的教学,以成绩的好坏来预测学生的未来,它重效果、轻过程、评价标准单一、评价主客体单一。这不仅难以反映学生的多方面的智力,且难以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做出宏观评价,同时也缺少评价的真实情境性。加德纳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提出多元智能的评价观,为我们提供一种多维看待人的智力视野和方法。他认为,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每一种智力都有多种表现形式,所以,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和成功与否。教育和指导必须根据智能发展的轨迹来评价,以准确地了解学习者的智能状态为先决条件,评价在教育中扮演中心角色,只有适合学生的特定发展阶段,才能使学生获利。
"立体化"是指要打破评价空间与方式的局限,多元智能所主张的教育评价应该是多渠道,采用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的。它必须符合三个标准: "智能展示"的评价方法,即直接观察到一种智能的潜力;具有发展的眼光,也即评价学生在某一特定领域的知识,使用适合学生在一定发展阶段的方法;每一种智能的评价,都应该侧重这种智能所要解决的问题,如用情景化评价即标准化考试的替代方案。将这些评价方法与高职教育结合起来,我们不难发现,高职教育要关注学生技能训练中的技能评价,要注重对学生实训过程的评价,评价要基于工作过程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职业工作情境中反思,并把自身发展以前的情况联系起来进行纵向评价。和以往的标准化考试相比,该种评价更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行为性。当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其智能类型不同,其评价的方式方法也不同,因此,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评价观应力求多元化与立体化。
4. 多元智能理论对高职教师多重角色的期待多元智能理论必须通过广大高职教师的主动学习和内化才能成为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加德纳在其理论中也并没有直接和明确地对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的背景和个人素养进行规定,但在这理论中倡导的学生观、评价观、学习观对高职教育的启发中,也包含了对高职教师教学的要求,是高职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高职教师角色已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其已突破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的单一角色,其在整个学生的职业教育中扮演的是学生职业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及专业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这样多重角色,与此同时,也担当着技术革新的重要使命。因此,每位高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职业水平、教学水平,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更好地完成高职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