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是搞好幼小衔接的关键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1年10月10日 20:58:19

  "幼小衔接"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面lif的一个共同课题,研究这一问题的目的在于避免幼儿园与小学脱节,克服和解决刚入学儿童的不适应现象。近年来,我国教育界也对此问题倾入了极大的关注,并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其中,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国家教委于1990-1994年进行了关于"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的周期合作项目,其研究结果显示,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实质上是主体的适应性问题,而主体适应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性适应问题",儿童在社会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适应。因此,要搞好幼小衔接,倍养儿童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在教育中有一种实质1q的心理教育的介入。

  "幼小衔接"的问题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既有认识上的误区,也有教育管理上的失误。不少教育者对"入学准备"的内涵模糊不清,认为提前教幼儿识字、计算或在形式上让幼儿模仿小学生背书包上学就是为入小学作准备,从而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普扁存在。笔者前不久参加了一个有关学前班教材编写工作的会议,某地一位幼教专职干部提出要在学前班增加识字、计算内容,以免影响升学率,而会上其他幼教干部却没有人提出异议。可见不仅是教师,就连管理者本身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也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从广义上讲,入学准备是指为儿童在入学前应达到的身心发展水平作准备。即在身体、认知、情感和个性等方面和谐发展奠定基础。如有强壮的身体、较好的耐力,能承担紧张的脑力劳动和独立操作的能力,智力正常,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等。这是指一般的准备。从狭义上讲,是指儿童对小学学习的初步知识技能和正确学习态度方面的准备,如具有读、写、算等几方面的初步知识,有良好的入学动机和学习态度,有初步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等。

  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这两个阶段的管理者和教育者沟通不足,加之受基础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致使某些幼儿园、学前班提前使用小学教材, 材,以"小学化'为代价来消极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忽视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造成儿童出现不少心理问题。

  现代心理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心理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年t*阶段性。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 (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巧岁)。皮亚杰认为,两个相邻的阶段并非截然分开,而是有一定的交叉、重叠,前一阶段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后一阶段的发展,各个阶段的出现是从低级到高级,有一定的次序,又不能逾越和互换,这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幼小衔接就是如何在尊重儿童阶段性年龄特征的前提下促进其连续发展,体现了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儿童在社会角色、生活内容、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儿童能否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关键在于其能否顺应这两个阶段的'坡度"。学前期儿童以游戏为主导活动,而学岭初期的主导活动则是学习,这一变化是以具体形象性向抽象与符号性的学习材料增加为核心,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同时,在学前末期和学龄初期,游戏和学习有相当部分的重叠,尔后游戏活动减少,学习的比袭逐渐增加,也就是说,儿童身心发生质变的核心体ME社会性发展和抽象思维发展这两个方面。目前,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脱节的现象仍较严重。据调查儿盆入学后出现的不适现象,在社会性方面主要表现在缺乏学习兴趣、人际关系不良、学习习惯差、社会性差等。因此,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是搞好"幼小衔接"的关键。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面对以主导活动的转变为核心而提出的心理挑战,势必产生入学后一系列不适应的问题。为了尽量减缓两个教育阶段之间的"坡度",可在幼儿末期作一些特殊的准备工作。费如创造双向交流的机会,调节作息制度,互相参观等,但更重要的是着眼于整个幼儿期心理健康教育。笔者认为,其中,儿童的情绪、交际能力、自我惫识的培养,将有助于提高儿童社会性适应。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