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培养儿童学会控制情绪的"度",提高其学习兴趣,激发良好的入学动机。
情绪是人类心理健康的窗口,情绪不稳定的儿童,入学后将难以与集体相容,并直接影响学习。幼儿期儿童情绪发展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仍容易冲动和易变。从心理卫生角度看,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有其生理及心理的价值,都是个体对内外刺激的一种反映,是机体的一种防御,一种调整及自我保护的机制。问题在于当某种情绪作用时间过长戴强度过大时,便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进而造成行为的偏移。儿童学会控制情绪的'度",是"衔接"心理准备的前提。当然,儿童的'度"不能与成人的"度"相提并论,教师对'度"的控制应该在尊重儿童身心发展水平上去把握。
兴趣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学前期儿童情绪的另一特征便是开始出现了最初的兴趣爱好的个别差异,也开始表现了浓厚的认识兴趣。兴趣可维持人的注意和知觉的操作,能激起集中注意,筛选掉不相干的刺激,它为人提供了观察、探索、追求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可能性,是儿童顺利学习,发展智力的动力。由兴趣而诱发的愉快情绪可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许多儿童入学后庆学与幼儿期缺乏学习兴趣的培养关系极大。所以,】培养儿童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为入学后适应学习生活作准备。
第二,注重培养J撞的交际技能,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我国已故着名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要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L自家庭进入幼儿园后,交往的范围和对象都在扩大,且变得复杂多了。既有依旧交往的父母亲人,又有老师和刁伙伴。家庭的亲子关系是保护与被保护的纵向关系,而幼J L园的伙伴关系要求友情、信赖、协作的横向关系,儿童如能与人友好相处,就能获得一种安全感,增强自信心,得到友谊和帮助,从而很好地适应环境。研究表明,人际关系良好的幼儿入学后能减少骤然进入陌生老师和陌生小朋友之中所产生的交往困难,更快地适应小学生的生活。所以,在幼儿期,教师可运用移情的方法,培养儿童的同倩心,让儿童学习了解、关心、体谅他人,多与同伴进行感情交流。此外,还要让儿童懂禧互相谦让,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否则就会离群索居,导致交际障碍,进而造成适应困难,并由此而引发性格缺陷、不良行为、学习困难等种种问题。
第三,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满足其独立性的要求,树立自信心。
自我意识能维持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自我意识的歪曲可导致心理异常。自我意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信心、独立性等。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核心,它是由别人对自己的行为态度的反映观照本身而产生的,成人的评价是儿童自我评价的参照,是影响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要素。任何不切实际的赞许剪责备都可能导致儿童自我评价的偏颇。成人过分夸耀儿童,易造成他们只能享受成功,不能面对挫折,当别人的评价与自身的评价不符时,便会出现情绪的骚动和行为偏移。反之,过低地评价或过分地惩罚儿童,则会令其丧失自信心,缺乏成就感,从而出现行为退缩、自卑、焦虑等心理缺陷。可见,成人公正客观地评价儿童,对其自我意识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由于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在衔接问题上较少沟通,缺乏理解,因而在观念和意识上存在较大的差别,例如对幼儿园大班毕业生的评价上,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往往大相径庭,这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不利的。
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其独立性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常常要求自己独立做一些事倩,如果大人过分干涉,则会造成儿童往两个极端发展,一是弓}起儿童的不满和敌对情绪,产生反抗行为,形成任性、固执等不良性格。二是独立性被扼杀,导致儿童依赖、怯儒、自卑、缺乏责任感等。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儿童入学后便无法胜任繁重的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