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今天上午安排了一个数学活动“认识时钟”,这是第二课时,上一课时只让小朋友们认识了钟面及组成部分、时针与分针的关系。今天的内容不仅要让幼儿认识整点和半点,还要来记录时间。由于有了一定的经验,所以活动一开始还很顺利,小朋友对于整点的认识比较快,但在学习认识半点的时候遇到了些难题,因为半点时的时针是指向两个数字的中间,有些幼儿就搞不清楚了,我在引导的时候是这样说的:“看半点时取两个数字中小的那个数字。”可在认识“12点半”的时候,锐锐小朋友提出了质疑:“老师,1比12要小得多,怎么不是1点半呀?”我愣了一下,顿时明白自己犯了一个错误,虽然自己引导时说的话没错,但怎么才能让孩子理解过12点后的1点可以看作是“13”点呢?方案:一种是让幼儿知道只有在“12点半”这个特殊的时间才是取“12”舍“1”的;另一种是先强调钟只会朝一个方向走,然后说明在看半点的时候,取排在前面的一个数字。活动终于勉强结束了,从幼儿的操作结果来看,效果不大理想,有许多孩子完成得不是很好。
分析:“认识时钟”是大班下学期的一个数学内容,《纲要》上指出: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是使儿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观察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经验、数学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应该说,“认识时钟”这个活动中一个很大的难点就是“认识半点”,而在此中, “12点半”又是一个很特殊的钟点,大班孩子的思维很开阔,他们对于自己所接触的事物会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作为老师,在开展活动前就应该考虑周全,而在遇到孩子提出自己看法的时候,就要及时地解惑。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发现数学知识和形成相关技能,是《标准》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我们在今后开展数学活动时所要遵循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