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我们教师为了帮助内向的幼儿变成合群,常鼓励他(她)与活泼开朗的幼儿一起玩。认为活泼的幼儿能影响内向的幼儿并让他们也活泼起来。可从可可与小宝的交往情况看,我发现,内向的幼儿与活泼幼儿一起玩,反而会因差异过大而形成更大的压力,使内向的幼儿更被动、更压抑。因此,可可需要的是像雯雯这样性格相似,甚至比她更弱小的伙伴,这反而激发了她交往的主动性。
教育策略:调整交往伙伴
意识到这一点以后,我经常鼓励可可与班里几个较为内向,年龄偏小的幼儿交往,为她们创造一个宽松的没有压力的环境;给予可可充分的适应时间和空间,细致地观察、挖掘她的长处,创造条件使她得到表现的机会,增加自信;教师经常以商量的语气、信任的目光、平等的心态与可可沟通,做她的好朋友。
案例3:1月17日 下午3:20
入园第五个月,可可各方面的表现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能自己吃饭了,上课认真,成了班里遵守纪律的好榜样。特别是现在可可也有了几个比较固定的好朋友,经常有说有笑地一起玩耍。这天,我正和幼儿玩一个手影游戏,小朋友们非常兴奋,纷纷围到我身边来希望能参加游戏。只有可可坐在椅子上纹丝不动,尽管讲台被其他幼儿团团围住,根本看不见游戏的演示,可她还是静静地坐着没动。这一幕刚好被提早来接的外婆看见。外婆紧紧地抱起自己的孙女,一脸的担心和忧郁。她说:"看你老是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我都急死了!你为什么这么内向?"本来很高兴的可可一下子就紧张了起来,眼睛直直地盯着外婆,又快哭起来了。我连忙上前安慰道:"别急,可可现在已经有了好几个好朋友,她的进步很大呢!"听了这句话,可可的脸上才露出一丝笑容。
分析: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大方开朗,积极向上,当发现自己的孩子胆小拘束,畏畏缩缩时往往会很焦虑。有些家长会当面责骂幼儿,就如可可外婆说的:我急死了,你为什么这么内向?殊不知,这样的话会造成孩子更大的负担,使他更加怯懦。而且经常说孩子内向,无异于给孩子贴上了一张"内向"的标签,使孩子潜意识地认定了自己就是一个内向、没用的人。最后的结果就是家长越急,孩子越内向。
在这件事情上我也有很大的责任。我有意地将可可作为集体的榜样,想提高可可在同伴心中的地位,帮助可可获得自信,经常让幼儿向可可学习:"你们看,可可坐得这么端正,她小嘴巴一点儿声音都没有……"由于我的表扬误导了"榜样"的含义,使本来就内向安静的可可认为只要上课坐得好,没声音就是好榜样。她极力控制自己的情感,刻意保持良好的坐姿,结果完全没有了其他幼儿活跃的思维。这样做反而更加强化了她的弱点。
教育策略:改变自我定义
事后,我找机会和可可的家长进行了一次谈话,告诉她们对待可可这样内向型的孩子,要循循善诱地启发、引导,尤其要避免在孩子面前谈论她的性格问题。使她放下"我很内向"的包袱,意识到"我在进步,我会更好的",帮助她对自己重新积极定义。接下来我也开始纠正"好榜样"在可可心中的定义--除了遵守纪律,还要勇于探索,积极发言,不怕困难。我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她,多和她说话、聊聊天,激发她开口说话的愿望。经常表扬她积极举手,勇敢大方等,以增强她的自信心。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这个曾经胆小内向的孩子渐渐敞开了心扉,变得喜欢上幼儿园了,能和好朋友交往了,脸上的笑容也增多了。在可可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教师与家长也在共同成长。特别是我们通过这个案例,深刻地认识到,在教育过程中要经常反思、调整,才能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从而真正促进每个孩子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