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炎热的夏天即将来临,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为了发展幼儿的手指精细动作能力,我们开展了折纸教学《魔术扇》。
案例描述:
今天的特色教学是折纸,让幼儿学折魔术扇。夏天悄悄的来临了,我们需要一把魔术扇为我们驱赶夏天的炎热,为我们带来一丝凉爽。
教学过后,是幼儿的操作环节了,班级中只有少数幼儿折出扇子了,不会折的幼儿就把彩纸递到我面前,央求我说:“顾老师,我不会折,你帮帮我?”于是,我就帮她折了一把扇子,送给她。她收到后,跑到小朋友旁边说:“你看,这是顾老师帮我折的?”没有折好的和不会折的小朋友都跑过来要我帮忙,大家一个挤,一个推,都想把自己的那张彩纸递到我手里。我一想:“这怎么办,十多个小朋友都跑上来要我折,这相当于有一半左右的孩子还没掌握如何着扇子,如果这次我都帮他们折好了,他们只是现在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他们并没有学会折扇子的本领,等到下一次,他们又不会折了。”一想到这,我就请所有幼儿回座位坐好。我再一次对幼儿不太容易掌握的环节进行了深入的讲解,还运用儿歌的形式,更便于幼儿更好的理解,幼儿也很仔细的在倾听,再次教学后,幼儿基本上人人学会折扇子。
案例分析:
一、相信孩子,拒绝包办代替。
幼儿时期是各种能力初步发展的时期,老师应抓住这个时机,耐心细致地培养和训练孩子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和技能技巧,放手让他们独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给他们一定的自我决策和选择的权力,尊重他们的合理意见和要求,给他们尽可能多的自由,不过分限制他们的活动,鼓励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尊重孩子,给与适当鼓励。
孩子是最天真,最可爱的,在折魔术扇时,幼儿无法折出来,感到无助时,我们可以给与适当的鼓励,让其重获信心,了解其实自己也可以做的很好。
三、兴趣为主,操作为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制作任何东西之前都要让幼儿产生较浓的兴趣,这样孩子才愿意对你的活动充满兴趣,操作起来才有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还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这种需要天性使然,可为什么慢慢会磨灭呢,我们当老师的难道没有一定的责任吗?
所以在这里,我想到更多地是促使我们思考,教师如何保持一颗童心,保持对知识的兴趣,并且有强烈的责任感,只有我们教师首先做到了,才会去激发孩子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