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通过幼教实践,探索教与学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系统性 ,又有可行性和操作性。
(2) 突出了教学过程中幼儿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激发、诱导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性,使孩子们在造 形表现的实际操作中发展各种能力,萌发多方面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把学前时期基本活动的游戏作为教育的重要形式,突出幼教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幼儿 身心和谐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4) 强调充分运用生活四周的各种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强调利用乡土材料,由教师发动 幼儿一起制作玩具、学具和教具。这样既有利于启发孩子们的创造性,又符合我国的国情,继承和发扬因地制 宜、勤俭办园的优良传统。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则注重以下几方面:
(1) 着重发挥范画应有的作用,并注意启发性的示范和讲解,用后及时收回范画。
(2) 重视美工教学与生活、节日、游戏和其他学科的教学紧密配合。
(3) 在教学中,要求幼儿坐姿、握笔姿势正确、重视作业常规的训练。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示范和范画经常出现成人化的偏差。例如所谓“简笔画”,它原本是成人对客观事 物的一种概括的程式表现,将它作为范画和教材,无疑是在禁锢、扼杀儿童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情感表现。但是 这种有违于启发引导儿童观察表现事物,阻碍幼儿认识事物和情感表达,并违背教育规律的教材,竟然会被定 为电视教材、获教育图书奖而盛行一时,可见科学的教学指导尚待确立。此外,当年陈之佛先生反对的“大人 们常常以自己的趣味加之于儿童,常常以临画为唯一的教画的方法。”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一些儿 童画大赛,均以临像某家某派程式为能事,背离了美术教育的本质功能。干扰了幼儿美术教育的健全发展。
三
就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而论、日本是根据幼儿绘画发展的不同时期来展开教学内容。
在2—3岁时,采用在物体表面着色;将纸蒙在表面凹凸不平的物体上用铅笔拓印;拼贴布贴画;用粘土 或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等,都属于造形性游戏的教学内容。
在4—5岁时,则运用寓知识于兴趣之中的游戏方法,通过阅读小故事根据体会作画,依据孩子的生活体 验来描绘使自己感动的事物,通过各种角度观察对象,并描绘出自己的感觉。
在5—6岁时,则转变为采用不同纸质或不同形状的纸进行游戏表现,加深幼儿对材料和形状的认识,按 照自己的构思故事作画,扩展游戏范围,并以此作为表达的题材,描绘自己热衷欣赏的事物。
总之,日本选择内容注重幼儿绘画要体现其游戏与生活,从而引发幼儿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可以说这种 安排还具有指导幼儿生活和精神治疗的功能。
就中国选择的内容来说,主要是围绕着认识、情感和表达,这三个幼儿美术活动的要素而展开。知识化、 艺术化和游戏化是其特点所在,具体而言:
(1)3—4岁时,绘画内容大多安排为添画,将不同的线条与形状,形状与形状等编排成不同的单元, 泥工、折纸课题则着力于基本方法的学习。
(2)4—5岁时,主要以观察、表现、制作生活中的动物、蔬菜、食品等内容。将知觉能力的形成和发 展作为课题编排的内在目的。力求通过美工教育促进幼儿空间思维的发展,丰富幼儿的绘画语言。
(3)5—6岁时,课题内容是与季节特征紧密联系的人物、植物、动物、日常生活用品等系列。鼓励幼 儿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
四
以上我们就中日两国幼儿美术教育从理论、教学法和教学内容三方面进行了对照,找出了差距与问题。现 试将其比较研究归纳为以下几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