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缘起一节公开活动一节美术活动"秋天"。教师问幼儿:"现在是什么季节?"幼儿齐声回答;"秋天"。"秋天里有什么呢?"幼儿齐刷刷地举起了手。"小朋友别急,我们来分组讨论讨论,等会儿再请小组派代表交流。"于是幼儿被老师分成五组进行讨论。很简单的问题却花了10分钟讨论,幼儿表面上热闹异常,实际上收效甚微。
【思考】
"幼儿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话语已经家喻户晓;而互动理念的引入,也的确给幼儿园教学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从教学的本质来讲,教学过程是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合作学习过程,是人与人的交往过程。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幼儿的参与意识。但是,仔细审视当前的集体教育活动形式,由于观念的偏差,认识的局限,导致互动教学中出现了许多虚浮和无效的现象,忽视了集体教学活动的实效,,教师也往往在无意中主宰了幼儿,幼儿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
【现状】
案例一:故事教学"猜猜我有多爱你"教师在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后,组织幼儿讨论:"大兔子爱小兔子吗?大兔子是怎样做的?"孩子们热烈地讨论起来,并做了很多不是故事里的动作来表达大兔子爱小兔子。正当他们意犹未尽时,老师喊停,并说跟着老师一起做大兔子爱小兔子的动作。
案例中教师是对幼儿思维成果的简单否定,幼儿的独特理解和独特感悟就这样被粗暴地扼杀了。这样的课堂互动所表现出来的,不是幼儿学习、感悟和建构知识的过程,而是被教师强势牵引着的模式化的表演罢了,是课堂教学的虚假饰物和华丽的包装,是形式主义的"假互动"。
案例二:美术教学"美丽的菊花"教师播放音乐赶花会,:请幼儿找好朋友合作表现菊花的姿态,教师用语言提示秋天到了,朵朵菊花盛开了,有的朝上,有的朝下,有的朝左,有的朝右,幼儿跟着老师一起表演.教师问:"谁愿意来表演快乐的菊花?"于是教师请了四位幼儿上来表演.表演完,教师又让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菊花.整个教学活动近45分钟.
老师将幼儿的肢体动作表现、绘画等集于一个活动,虽然表达了"可以用多种手段表现美"的观念,但同时也使活动显现出"为表现而表现"的痕迹。教师的提示让人觉得幼儿的表现并非是在真正感受菊花的美之后发自内心的表现,而是教师计划与控制的结果。新课程强调幼儿自主学习、快乐学习,但决不等于追求表面的新颖、热闹,教学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究竟用什么形式,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案例三:语言活动"环保小卫士"在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幼儿喜闻乐见的"非常6加1"的节目形式。教师当主持人,把幼儿分成蓝队、绿队、黄队、红队。第一轮比赛连线,教师出示图片,让幼儿根据图片的内容连线,水被什么污染了连相应的图片。教师一声开始,孩子们吵吵嚷嚷着拼命连线。接着教师引导幼儿观看木偶表演,之后进行第二轮比赛,教师根据故事内容设计提问,先抢答,再答必答,最后看那组幼儿获胜。结果获胜的一组兴高采烈,另一组则象泄了气的皮球。
在案例中,如果教师能事先考虑一下本次活动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教学目标应落在何处,适合用什么形式来进行教学,就不会让幼儿连线或回答知识点,也不会采用什么比赛的形式,因为这就像人还没学会走路就让他跑一样的道理。
【省悟】
策略一:重视活动环节的合理安排一个活动宜用简单方便的教学形式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安排应有利于不断推进幼儿的思维,让幼儿在主动参与中获得挑战自我的快乐。
策略二:重视幼儿的发展需要《纲要》指出,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 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幼儿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具体到教学活动来说,教师不仅在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时要考虑到幼儿的发展需要,把握发展的时机,创设条件,支持幼儿的发展。
策略三:重视幼儿的学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从幼儿的特点出发,从幼儿的已知出发,从幼儿的学情出发,根据幼儿及时生成的问题,适时地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备幼儿比备教材更为重要,教师只有深入地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尊重他们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才会使教学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