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研究(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2年09月13日 09:22:04

  案例六:一个叫依依的小女孩,非常的勤快,每天中午饭后,看到老师收拾餐具、打扫卫生时,她都会主动跑来帮老师一起做。一次午饭过后,有两个小朋友帮老师一起打扫卫生,依依没有抢到扫帚,她心里很不高兴,就不断地在老师面前大声说:"老师小东不给我扫帚,你看他地都扫不干净,地上还有好多垃圾哦。"根据案例五、案例六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幼儿产生该告状行为的心理因素是为表现自己而告状。幼儿对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但对老师的评价非常重视,时常想引起教师的注意,特别希望从老师这里得到一些肯定的评价,通常为了满足表现欲望,不分场合。

  (五) 为保护自我而告状案例七:一次课外活动时,幼儿在教室后面的小广场上玩耍,晓旭抢走了洋洋的木马,洋洋向晓旭要回木马,但被晓旭拒绝并把他推到在地,于是洋洋觉得很委屈,哭着跑去向教师告状:"老师,晓旭抢了我的木马还打我"。

  根据案例分析研究,有些比较弱势的幼儿,在受到同伴欺负时,就会产生很强的被保护的欲望,想得到安慰和同情,就会产生告状行为。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幼儿的心理调节能力比较差,没有自信心,有点胆小,每当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欺负或伤害时非常想要得到别人的帮助和保护。

  (六) 其他因素引起幼儿告状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引起幼儿告状。

  如,由于幼儿园场地不够宽畅,玩具少,孩子又多,发生矛盾的次数就多,也就增加了告状的次数。另外, 幼儿好模仿动画片中打斗的场面,如《奥特曼》等对幼儿的影响较大,使幼儿攻击性行为增加,或以电视为内容进行游戏,追逐打闹,引起告状。

  从幼儿告状发生的成因分析看,告状不完全是件坏事,它也是积极的表现,反映了对幼儿行为规则的认识、掌握, 幼儿道德判断,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老师是幼儿的启蒙者,必须慎之又慎对待告状行为。往往有些老师只是轻描淡写一句"老师知道了。"或者甚至不管,这可能会导致一些有危害的事得不到极时的解决,更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挫伤孩子的正义感。但如果你一味"支持"、"鼓励"孩子的告状,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发展,更严重的会使某些孩子形成时时窥探他人秘密的习惯,导致孩子日后在人格上、心理上的畸形发展。

  教师处理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我们知道,在幼儿时期,孩子的认识水平低,生活经验缺乏,各种心理过程,特别是认知处理过程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独立性等还很差,依赖性较强。因而,他们对周围所发生的事不能进行完整的、全面的评价,也不能应付和处理发生在他们身上或周围的问题。而成人特别是幼儿教师是他们心中的权威,幼儿一旦出现问题或遭到挫折,他们的告状行为便会频繁出现。据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幼儿园中每天约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每人每天告状次数达5次之多,令老师们应接不暇,又忙又累。

  孩子的"告状"看起来事小,但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显得十分重要,老师不可等闲视之,应引起重视。同时,还需有针对性的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和引导。

  (一) 对同情心驱使幼儿告状的处理方法:在处理这种告状行为时,教师应问明情况后,对那些敢于制止、揭发别人不良行为的幼儿给予表扬和鼓励,要求其他幼儿向其学习,并向全体幼儿指出欺负别人的行为是错误的并鼓励被欺负幼儿敢于向教师求助以增强这类幼儿的自信心。如案例一中,文文的这种行为教师就应给予表扬和鼓励,而要告诉小俊这样做是不对的,不能抢其他小朋友的东西,对于王怡然小朋友教师应该给予积极鼓励和安慰。

  (二)处理因嫉妒、好胜而告状的方法:在处理这种告状行为时,对争强好胜的幼儿应引导他们拥有一种平和的心态,鼓励他们能够与他人和平相处并具有共同分享的意识。教师应引导幼儿看到别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不足,不借助别人来评价自己,不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同伴们的榜样。如案例二中,俊熙的这一行为教师应告诉俊熙要具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并增强他的自信心来消除他的嫉妒心理并告诉俊熙要与其他小朋友共同分享玩具,不争抢其他幼儿的玩具。

  (三) 对害怕批评,为推脱责任而告状的处理方法:在处理这种行为时,教师应该弄清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给予正确的教育引导,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他们明白小朋友之间应该团结友爱,要互相帮助,不能随便推卸责任,应正视自己的错误,能够主动的向老师承认错误。如案例三中,丫丫的此行为教师应该耐心的向她讲明道理,积木应该是大家一起玩的,不能占为己有,小朋友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案例四中,小明的这一行为教师应告诉他,不能推卸责任,勇于承认错误,做一个不撒谎、不乱告状的好孩子。

  (四) 处理为表现自我而告状的方法:在处理这种行为时,教师应肯定他的良好表现,鼓励其继续保持,但也要防止某些幼儿为寻求表扬而出现谎报、误报、乱告状的不良行为。如案例五中,佳佳的这一行为,即使只是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想要表现自己,但教师不能忽略了佳佳的告状行为,应及时制止她的这一行为,示意她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并举手回答问题。在案例六中,依依的这一行为,教师应告诉依依同伴之间应共同协作,希望依依能够帮助小东把卫生打扫干净,可让依依去拿垃圾筐或去倒垃圾等。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