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小班幼儿在绘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2年11月01日 17:56:12

  小班幼儿不爱画画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为了改善这种现象,从我自身的实践出发,浅谈几种策略:

  一、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曾指出:"婴儿智力的发达,因其生活环境是否有刺激而有明显的差别"。教师必须利用实物、语言、图片、影视等多种方式的刺激,激发幼儿感知事物的兴趣,并从对事物形状、色彩等的初步认识,来激发幼儿的审美动机,唤起他们的绘画愿望。

  1.例如,结合美工活动,不像单纯绘画活动那样追求作品效果,而注重动手操作的乐趣,自然为幼儿所喜爱。幼儿在捏泥、撕纸或折纸、粘贴的活动中所获得的对物体的感知,有助于他们在绘画时表现此物体,所以再进行绘画也就很容易了。

  2.再如:欣赏中、大班幼儿较好的绘画作品,这时,会听到幼儿一声声惊呼:"呀,好漂亮噢!",还会不停的拍手叫好,继而是七嘴八舌的评价,随之而来的是"我也能画得这么好"的美好憧憬。有些孩子已经按捺不住,跃跃欲试了。

  因此第一阶段,可以围绕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国庆节、中秋节)、主题教育(幼儿园真好,好吃的水果等),向幼儿提供教师制作的半成品,引导孩子通过粘粘捏捏,撕撕画画,较为轻松地制作"月饼"、"粽子"等,并让幼儿将这些小作品带回家,促使幼儿对绘画活动产生兴趣。

  第二阶段,发挥泥工、纸工活动所特有的"手感"作用,让幼儿形成对某些物品的"体感"或"外形轮廓感",然再让幼儿用绘画形式表现这些物品。

  第三阶段,运用互相激励法。也就是欣赏同龄幼儿的优秀作品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技巧性地出示与创作主题有关的各种美术作品、特别是幼儿自己的作品对幼儿进行感染,引起他们的情感冲动,产生创作欲望。这样,就会使幼儿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扩大了幼儿的艺术视野,调动起他们的创作积极性。

  二、从身边入手,从基本学起。   小班幼儿手指肌肉群的发展,手指的灵活度,也会影响幼儿参与绘画的兴趣,利用手工活动,如泥工、纸工,不但锻炼了幼儿的手指肌肉群,还可以让幼儿在捏泥、撕纸、折纸、剪纸、粘贴中获得对物体的感知,有助于他们在绘画中表现此物体。   另外,有些孩子虽然画得不错,但拿蜡笔的方法却不对,所以画得非常的费力,如何正确地握蜡笔,对每位幼儿都很重要。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掌握握笔方法:大拇指在上,食指和中指在下,三指夹笔。大面积涂色时,可以食指在上,大拇指和中指夹笔。

  三、家长的鼓励,激发幼儿的绘画欲望家长一定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的画,千万不要以画得像不像去评价,家长的鼓励与表扬要有针对性。不要泛泛地表扬。即使家长看不出孩子画的是什么,也要请孩子讲述自己的画,家长用笔把孩子说的话记下来,把作品贴在墙上。然后再带孩子观察了解想要表现的形象。例如:一次,绘画活动,由于欣欣小朋友平时对画画不是很喜欢,所以我特别在绘画时,一边提醒她要怎么画有时还手把手的教她,还不断地鼓励她,可是,她并没体会到我的用心良苦,并没有画好也没有画完。她的这种行为维持了整整两个月,任凭我怎么说,怎么鼓励,她就是不肯画。于是我决定与她的家庭联系。于是在一个晚上,我打了电话给欣欣的妈妈,向她反映了这个情况。当时她妈妈觉得很奇怪,因为家里没有涂色的工具,所以也没有发现她这个情况,于是我和她妈妈商量,在家里给她准备一盒蜡笔,先找出她不肯绘画的原因。过了几天,她妈妈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她在家里也不肯画画,直到打电话来前,她才和爸爸一起给一个苹果涂了红颜色。她妈妈说她不肯画是不敢,她怕把颜色涂到线的外面。后来她爸爸故意把颜色涂到外面,并告诉她颜色涂到外面是没有关系的。在爸爸妈妈不断地鼓励下,她才愿意画。所以家长的鼓励是非常有用的。     四、在玩中观察,培养幼儿的情感及激发幼儿的兴趣,从中学会绘画的基本技能。   例如:在绘画《彩色笔走走走》中,幼儿学习画曲线和用线任意的涂鸦,对这节活动我进行了改编:"蜡笔宝宝出门去玩了,可是它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又不,请小朋友想办法?"帮蜡笔宝宝回家,由此,激发幼儿作画的愿望,即情境中培养情绪,激发兴趣;然后,进一步提出启发幼儿活跃思维,大胆想象的问题,如:蜡笔宝宝是怎么走路的?接着对那些有一定绘画基础的孩子提出更高要求:"谁帮它走的最好?""看谁找的是大路?"绝不强求孩子都来同样的内容,鼓励孩子画得与别人不同。   幼儿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他们自然迫切地进入了主动创造和表现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要给孩子充分的创作时间,先画完的孩子可以用水彩笔和蜡笔在另一张白纸上接着画,防止等待。   五、运用各种方式,在绘画过程中进行评价。   每一次绘画活动结束时,教师要展示所有孩子的作品,这本身就是对幼儿创作的肯定;平时,我们教师最普遍的就是在评价时,只拿出画的较好的作品进行表扬,这样会对孩子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让幼儿会出现不爱画画的等现象,而在绘画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观察幼儿情绪,倾听其绘画时的语言,及时发现其绘画思维闪光点,给予鼓励,并激励所有幼儿积极想象。这种评价方式较之活动结尾处的评价要全面、准确。所以我总结了以下评价的方法: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