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为孩子提供了宣泄的途径,让孩子把心中的苦闷和忧愁及时说出来。我经常找一些原本性格内向、不合群的孩子谈心,学会聆听孩子的感受,他们在变得健谈的同时,性格也开朗了。无论成人还是孩子,适当的宣泄都是排除不良情绪的重要途径。在活动中,当孩子遇到委屈时,我们许多老师常常不给孩子提供宣泄的机会,不是怕烦制止孩子哭诉,就是淡于应付,对孩子缺乏耐心和尊重,或是急于说教,不给孩子申辩的机会。其实当孩子有了烦恼和委屈时,我们老师需要做的是把孩子抱在怀里,或拉着他的手,先安抚孩子的情绪,再耐心聆听孩子的诉说,这不仅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和孩子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孩子哭诉的过程也就是宣泄心中不快的过程,老师的理解和宽容会使孩子感受到自尊和力量,从而转化为健康的情绪和意识。即使是孩子做错事受了老师的批评,也要允许并且引导孩子以恰当的方式进行宣泄。
三、聆听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儿童的语言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通过语言实践逐步发展起来的。语言交往实践越多,幼儿从小受到语言环境的刺激越多,其语言发展也越快。我们教师在活动中应是一个聆听者,要经常开放幼儿的思维空间,引导幼儿不受阅读材料上文字画面的束缚,自由大胆地进行思索、想象。教师鼓励幼儿进行富有个性的语言和语言的表达、表现,鼓励幼儿大胆自信地讲。如:阅读活动《变色蜗牛》让幼儿自编故事结尾部分:“蜗牛会变成什么颜色呢?”孩子们有的说:“红色。”有的说:“它吃了紫颜色的东西就会变成紫色了……”小朋友的想象力真丰富,我一一肯定,并且鼓励幼儿:“你真聪明,你讲得真好……”小朋友觉得教师在欣赏他们的话,在支持他们讲得更多更好,思维由发散到集中,再由集中到分散,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语言的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我们对聆听的重视,无形中肯定和鼓励了孩子的表达欲望,使孩子常常主动叙述家里发生的和外出看到的一些趣事。开始孩子的叙述难免零乱、琐碎,不过没关系,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聆听孩子的叙述,不久就会发现孩子在语言上的进步。不是老师灌输给幼儿知识,而是幼儿自主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潜能。
四、聆听可以增进孩子和老师的感情作为幼儿教师,不仅要多多地与幼儿进行语言交往,让他们有更多的讲话机会,同时还增进了孩子和老师的感情。尤其是在自由活动中,我经常和孩子拉家常,他们都听得津津有味。这时,他们完全忘了我是老师,完完全全把我当成了朋友。他们也会七嘴八舌地把自己家或隔壁邻居家发生的事讲给我听,这时候,我就聆听他们讲,孩子们很愿意把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讲给我听。我也经常微笑地鼓励他们把这件事重新组织一遍。这样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且我感到孩子更愿意接近我了。
我们老师经常听听孩子说话,不仅可以让孩子体会到我们老师的关注和安抚,而且可以让孩子敞开心扉,消除师生间的隔阂,使师生心灵得以沟通,孩子有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满足感,同时在孩子的畅所欲言中,我们也可以享受到家庭般的温情。
着名文学家歌德曾说过:“教育是相互的”,愿每一位教师都能挤点时间学会聆听,仔细捕捉这些来自心灵的天籁之音!
参考资料:《幼儿教育》
《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