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2年11月26日 09:34:13

  (二)、循循善诱,逐步提高要求。 陶 先生认为先生的教必须是“在做中教”,学生的学必须是“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获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后,要注意提高幼儿做事情的速度、质量等。在自我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服务他人,服务集体。由于一些家长劳动教育意识淡薄,对孩子宠爱有加,事事包办,代替,使好多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差,不会穿脱衣服,不会穿鞋、系鞋带,不会扣钮扣、叠小被子,没有收拾玩具的习惯。有的幼儿看见小椅子倒了,用脚踢,从一边绕过去,有的毫不在意地把碎纸片扔在干净的地板上,还有幼儿把不喜欢吃的饭菜丢在地上。针对这些现象,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小班有很多孩子不会自己穿衣服,要老师帮忙,到了冬天,孩子们等的时间太长容易感冒,于是我让孩子自己练习穿衣服,尽管孩子们穿错得特别多, 都需要 老师一一去纠正,但是我还是感到很欣慰,对他们翘起了大拇指,表扬他们是个能干的孩子,为他们树立自信心,渐渐地孩子们说“不会”的声音也越来越少了。其实,当孩子说“不会”时,说明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我们要做的首先是要树立孩子的信心,引导他们主动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因为我觉得只要孩子们能够自己动手做起来了,尝试着主动去解决难题了,相信他们一定会变“不会”为“会”,从而不断地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到了中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有所增强,根据幼儿生活实际,安排幼儿学习自己洗脸、刷牙、叠被子、系鞋带、扣钮扣、洗手帕、洗玩具、分发碗筷等。到了大班学习穿针引线,帮助班内扫地、倒垃圾,整理床铺,收拾碗筷,搞一些种植、养殖等活动。在劳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体验劳动创造的乐趣,同时也要让幼儿知道劳动的艰辛,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的思想品德。

  (三)、品尝成功,进一步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当幼儿取得点滴进步时,类似“你真棒”、“你真能干”的话语都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信心百倍,但当幼儿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我们要耐心细致地引导,还可辅以鼓励性语言,如:“你行的”,“我相信你会干好的”等,必要时我们还需协助幼儿实现成功,以免挫伤幼儿积极进取的精神。 今天孩子们的早点是牛奶和小袋饼干。饼干被一个小塑料袋包着,两边有锯齿,只要用手对着一用力,就能撕开。但孩子们都跑到我跟前:老师你给我撕开;老师,我弄不开;有的内向的孩子干脆自己拿着饼干哭。这次我没有像平时一样一个一个帮孩子撕开袋子,而是鼓励孩子们:“大家都有一双能干的小手,今天咱们就用这双能干的小手来自己撕饼干袋子好吗?”孩子们听了半信半疑,老师:“你想什么办法都行,只要撕开了,你就是最棒的宝贝!”这下孩子们来劲了,有的用手撕,有的用嘴咬,还有的象磕鸡蛋皮一样在桌上磕。过了一会,有几个孩子把饼干袋撕开了;几分钟以后,有一半的孩子都在津津有味的吃着饼干,还有几个孩子将袋子弄了个小口,把饼干揉碎了一点一点吃。个别实在撕不开幼儿,我没有帮他们,而是让旁边会撕的幼儿帮助他们。结果跟往常不一样,今天孩子们都迅速的吃完了饼干,没有一个说吃不上或者不喜欢吃的。本来我让孩子自己打开饼干,是为了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没想到,孩子们自己动手后却还能让亲自体会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开心享受这份成功的喜悦,这比老师帮忙更有意义。

  ——最后,幼儿自理意识一旦形成,还必须继续训练幼儿的自理能力。因为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所以,还要注意以后的巩固练习,幼儿在园内集体生活中,有许多地方可供幼儿练习,例如:幼儿在进餐、入厕、盥洗、整理……,无处不体现着幼儿生活自理的水平,我们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机,指导、监督幼儿的自理行为,使其形成习惯。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