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来园活动环节的自由观察探索我园来园活动采取室内户外相结合的形式,让幼儿既接触室内包括科学角、自然角在内的各活动角内投放的各种材料,一般会选择一些常见且易于管理的树木、花卉、蔬菜,如小麦、蚕豆、水仙花等,还可以饲养一些小金鱼、小乌龟等,让幼儿经常地亲近自然,认识自然,让幼儿在观察中不断发现新情况,增长新知识。户外活动环节更是让幼儿自由选择户外活动区玩耍。例如有的幼儿在科学角玩“风的形成”“好玩的水”“有趣的镜子”等,让幼儿感知科学的奥妙,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为幼儿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镜子。在幼儿动手操作、尝试的过程中,有所发现,这时爱科学的情趣油然而生,发现的现象和操作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
2、灵活而巧妙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集中教育活动环节是教师指导下幼儿有计划、有目的主动活动的过程。例如,小班的科学课《制造声音》。此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是让幼儿通过学习操作而感受自制声音带来的乐趣。从而能主动借助各种材料发出不同的声音。此次活动主要分为三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是“声音可以制造”。通过教师用瓶子制造出的声音引起幼儿兴趣。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能体验到原来声音是可以制造出来的。只要愿意动脑筋,许多的东西都是能发出声音来的。此环节充分的体现了师生互动。在第二环节是分组制造声音。教师通过在不同区域内分放材料,让幼儿自由探索,尝试制作不同的声音。根据新《纲要》的要求,体现出了生生互动。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帮助幼儿完成。第三环节是说说自己的发现。幼儿分别围坐在老师的身边,说说自己创作,制造了什么样的声音,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并在同伴前演示。此环节让幼儿能大胆的发言,锻炼了幼儿的观察力及表现力。通过手段多样、材料丰富、形式活泼的活动,使幼儿的科学观察、探索、操作、发现、表达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爱科学情感和学科学的兴趣也得到培养。
三、培养探索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杜威说:“兴趣是生长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兴趣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兴趣使幼儿敢于冒险,并使活动得以维持。幼儿没有兴趣,就缺乏真正的动机,而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求知欲望的生长点。因此,我们在提高幼儿兴趣的同时,首先必须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1、日常生活开展“说发现”活动幼儿好奇好新好问,具有“发现”求知的心理基础。这是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有利条件。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平时在幼儿中开展“说发现”活动,利用一日生活的散步,课间等环节,鼓励幼儿自由地向教师报告自己的“发现”,如:在春天,我带孩子们到野外春游,让孩子们寻找大自然中的“春宝宝”,感受一下春天的美景。孩子们格外兴奋,纷纷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春宝宝”。有的说:“我发现柳树发芽了”有的说:“美丽的野花开了”有的说:“春天的田野里,到处是绿油油的”还有的说:“春天的空气最新鲜、最舒服”。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找到了答案,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孩子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愿都得以体现。每天指导几个幼儿在安静活动时说“发现”,进行交流,进而激发幼儿“发现”的兴趣,不断丰富幼儿对各种科学现象的认知。
2、 培养幼儿自我表现的能力幼儿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这也是幼儿认知过程的重要年龄特征。教师要在一日生活各种学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自我表现的能力,并让幼儿有机会自我表现,从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欲望,以发展幼儿的科学意识。又如科学小实验“乒乓球为什么不会掉下来”,我提出只用一只手,替乒乓球和瓶子“搬家”,幼儿尝试了一下,有的说用胶布把瓶口粘住,有的说把瓶子倒过来放,还有的说用胶水把乒乓球粘在瓶子里,从老师的操作中看到了乒乓球不停地作圆周运动时就不会掉下来的现象,他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同时对现象产生了兴趣,激发了动手探索的愿望,在他们探索尝试过程中,一次又一次观察操作直到获得成功。他们从中了解了生活中的离心力现象,这样幼儿学科学的信心就会更强,积极性就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