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试论童话对幼儿的教育价值(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2年12月04日 22:37:55

  童话是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他最切近儿童的心理。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他运用极度的、强烈的夸张造就浓烈的幻想氛围,突出所描绘的形象和环境的主要特征,同时也使作品产生诱人的美感、趣味感和幽默感。因此童话是最富于儿童特点的最受低幼儿童欢迎的文学形式。这主要因为低幼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其想象也常常带有夸张性、多变性,可以说幼儿的思维就带有童话的特点。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就说过:童话在孩子生活中"天天产生,处处产生",爱听爱看童话可以说是孩子的天性!

  当孩子游历于童话的王国,与小鹿、小乌龟、小老鼠或小公主、小王子等可爱的形象进行着心灵的互动时,他们所产生的精神活动是全身心的,并由此共同创造着意义。

  (二) 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

  幼儿审美教育是要培养其形成正确的理解美、感受美和评价美的观点,使其能够按照美的规律获得全面发展。但受幼儿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限制,他们还没有能力从实质上感受美、理解美和评价美。童话,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不仅给孩子带来巨大的欢乐,契合了幼儿的精神世界,也为幼儿的审美提供了生动有趣的对象,给予他们多方面的营养。

  首先,利用童话的蕴涵,使幼儿产生审美愉悦。童话具有妙趣横生的童话形象、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浅显易懂的语言、独特的文学构思方式等,从美学角度来审视童话,会不知觉地发现童话蕴涵着丰富的美的底蕴。它能把人的感知觉、听觉、思维、想象、情感很自然的带入美的童话意境,使人产生审美愉悦。如魔物宝物型、哲理型、"灰姑娘"型、特殊小人型、奇人奇事型、"小红帽"型等。

  其次,建构童话环境与氛围,使幼儿产生审美意识。在区角创设幼儿平时喜欢的童话故事的形象、场景,会令幼儿感受到一种幽静、整齐的童话境界的美;师生一起创作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及场景,可以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从色彩、构图、造型等角度让孩子们感知与理解美,潜移默化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

  最后,塑造童话形象和事件,陶冶幼儿美的情感。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孩子们更多的是"看"童话,通过电影、电视和光盘。连续剧形式的动画和漫画故事正在快速取代传统童话,形成势不可挡的"动漫潮流",其主题也跟它们的外表一样丰富多彩。比如日本动漫。最经典的该数宫崎骏的作品,主要反映了二战后日本民众的心态,有对美好的和平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如《龙猫》),也有对战争的批评和对人类未来的担忧(如《风之谷》)。至于《哆拉A梦》、《樱桃小丸子》更多的是通过幽默的形式反映当代儿童的思想困惑和内心苦闷,因此颇受孩子们的喜爱。

  (三)利用童话剧发展幼儿的语言

  人的语言能力在幼儿期发展特别迅速,幼儿通常在与人日常交往时逐渐掌握自己的母语,但是日常环境中的语言学习具有随意性和偶然性,不利于幼儿掌握和使用规范的语言。

  童话故事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童话的语言活泼、简练、流畅、通俗易懂,句式表达无比丰富,集语言、心理、环境等描写为一体,语言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而童话剧具有生动、形象、直观、有趣、寓教于乐的特点,能极大的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深受孩子喜爱。童话剧中的语言浅显明白、优美规范,是幼儿学习语言的极好范例。一幕优秀的童话剧往往蕴涵着丰富的语言信息,幼儿在理解童话剧的同时,也逐渐掌握了表征各类人、事、物的词句与概念,从中学到准确的发音,掌握大量新鲜的词汇和富于表现力的句式。同时,幼儿还可以认识这些概念所反映的现实生活,接受社会的一些潜隐规则,从而有助于儿童的社会化。如:《马兰花》中的歌谣"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不仅朗朗上口,而且还蕴涵着一定的深意,那就是劳动光荣,劳动至上的平凡而朴素的真理。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