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幼儿接受文学具有适龄性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主题、语言、结构、体裁、情节、形象等方面。
【关键词】 幼儿 接受文学 适龄性 表现与成人不同,儿童的文学接受能力具有明显的年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是由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化程度所决定的。对于0~6岁的幼儿而言,对其所接受的文学作品的适龄性要求则更为明显。本文拟以具体作品为例来简略分析幼儿接受文学的适龄性表现。
1、主题的适龄性主题是作品中描写的社会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它是客观作品与欣赏者主观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要受到阅读者的生理、心理和学识水平等多种因素制约的。童年期和少年期儿童接受的文学主题可以是有一定深度甚至比较复杂的,如常新港的儿童小说《独船》。小说一方面写了父亲张木头的冷漠、自私、狭隘,揭示了十年动乱中人们的扭曲心理。另一方面又写了儿子张石牙纯真的情感,歌颂了文革后人与人之间的真心、真情、真意。这样的主题对少年儿童来说,比较真实、全面,他们能比较客观地接受。但对幼儿来说,那就大大超过了他们的接受能力了。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简单而肤浅的,分析、辨别能力也较差,他们对那些有一定深度、较为复杂的主题是难以理解的。他们能理解和接受的只能是那些主题单一而明确,甚至没有思想意义而只是以愉悦身心为目的的作品。如金进的儿童诗《大西瓜》:"大西瓜,圆又圆\切开就变两大碗\你吃一大碗\我吃吃一大碗\我们吃得真快活\留下空碗当空船。"浅显而贴近幼儿生活,幼儿就很容易理解。由此可知,幼儿文学作品只能是写作目的明确、浅显、富有正面的教育意义或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作品。
2、语言的适龄性幼儿期虽然是言语发展最快的时期,但言语发展水平毕竟还是处在低级阶段。他们往往不能独立阅读作品,而主要是依靠成人的口头转述,也就是说幼儿主要是通过"听"来接受文学的。这就决定了幼儿接受的文学必须是明白易懂的口语文学。而且这种口语必须是幼儿所能理解的能口头流传的语言。所以适合幼儿欣赏的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要具有浅显性、音乐性、形象性、动作性和情感性。如童话故事《金色的房子》里"小姑娘,您早!您这金色的房子真好,红的墙,绿的窗,金色的屋顶亮堂堂。"这些句子不仅浅显而且音乐性、形象性也很明显,幼儿接受起来便比较容易。相反,"滴滴达,滴滴达\红色电波飞天涯\祝贺叔叔打胜仗\送上几句心里话"这样的歌谣幼儿就接受不了,因为歌谣中的"电波"、"飞天涯"明显超过了幼儿接受文学的语言能力。
3、结构的适龄性文学作品的结构是指文学作品内容的组织、安排和构造。由于幼儿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处于萌芽阶段,理解能力还较弱,他们所能接受的只能是那些结构完整、条理清楚,线索单一的文学作品。如前苏联着名儿童文学作家比安基的知识童话《尾巴》就是一篇典型的幼儿文学作品,作家以苍蝇借尾巴为线索,用顺叙的方法向幼儿依次介绍了蛞蝓、虾、啄木鸟、母鹿、狐狸、牛的尾巴的功能。这样的文章结构安排就很好地注意了幼儿接受文学的年龄特点。
4、体裁的适龄性体裁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就整个儿童阶段而言,文学作品的体裁形式是比较丰富的,它涵盖了儿歌、儿童诗、童话、儿童故事、寓言、儿童科学文艺、儿童散文、儿童戏剧、儿童影视文学、少年报告文学、儿童小说、儿童影视文学、儿童科学文艺等众多的体裁形式。由于受身心发展和文化程度的限制,幼儿的体裁形式选择则相对少一些,主要有儿歌、幼儿诗、短童话、婴幼儿故事、幼儿戏剧、幼儿散文、科学小品、浅显的寓言、短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等。如果把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少年报告文学以及文学性强、结构较为复杂的小说类作品供幼儿欣赏,幼儿是肯定接受不了的。
幼儿接受文学的适龄性除了表现在以上几个方面外,我们还应该注意作品情节、形象等的适龄性。幼儿接受的文学作品的情节要尽量做到单纯、生动、紧凑、完整。而对作品的形象则要强调具体、生动和富有动感。如鲁兵的《老虎外婆》,老虎吃掉了外婆,结局是老虎又把外婆完好无损地吐了出来。情节简单生动,形象鲜明而富有动感。这样的作品幼儿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
5、结语总之,由于幼儿特殊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化程度的影响,幼儿接受文学具有鲜明的适龄性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文学的主题、语言、结构、体裁、情节、形象等方面。熟知这些知识,将有助于我们科学地为幼儿选择文学作品,更好地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服务。
作者简介:王科(1964-),重庆涪陵人,涪陵师范学院初教院讲师,主要研究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