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五岁成习,六十亦然"。这句话虽有点夸张,但也说明了幼儿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大多数小班幼儿都是第一次离开家庭,参加集体生活,因此缺乏一定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很多幼儿吃东西不洗手,想到哪里玩就到哪里玩,不想要的东西随手乱扔,甚至于随地小便……小班幼儿存在着自控能力差,自理能力差,卫生习惯差,学习习惯更差的现象。然而小班幼儿在常规教育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可塑性大,我们要善于抓住时机,奠定基础,帮助他们迈好这人生的第一步.为此,我们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一日活动采用各种形式, 让幼儿能够主动遵守常规,并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
一、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是建构良好常规的前提。
小班幼儿年龄小,在他们入园以前,主要接触的是家庭中的人,包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当他们来到幼儿园,发现好多不熟悉的人和事物,便会产生一种分离焦虑与陌生人焦虑。他们会苦哭闹不止,或不接受老师的帮助等行为,这时如果用一些身体的语言如:抱抱他们、亲亲他们、与他们握握手,每天多和他们谈心交流,有时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微笑,也能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渐渐地孩子们就会从不接受老师--接受老师--喜欢老师--离不开老师。一旦教师成为幼儿的朋友,幼儿便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也为我们常规管理打好基础,做好了铺路石。
二、通过直观感受,帮助幼儿理解常规的重要性。
对于幼儿来说,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已有感知经验的基础上.就例如饭后漱口,总有孩子跟你"捉迷藏",能逃则逃,逃不脱则敷衍了事,如何能让幼儿体验到漱口的重要性呢?如何能让幼儿从服从教师的权威转为幼儿内在的需要,并主动去做呢?一天中午,我特意找来两个盘子,在一次午餐后,将其中一个盘子里面装满水。孩子们看见我的举动,都投来疑惑的目光。看着孩子们好奇的眼神,我说:"一会儿吃完饭,苹果组的小朋友到老师这儿来漱口。"饭后,苹果组的小朋友接好漱口水走到我身旁,我让他们把漱口水吐在空盘子里,然后让全班小朋友过来观察。他们议论开了:"这两盘水不一样,一个很干净,一个很脏。""那个盘子里的水里有东西了。"我问:"这些东西原来在那儿呀?"他们说:"藏在小朋友的嘴里,因为这是小朋友的漱口水。""藏在舌头底下","是粘在牙上的","藏在牙缝里。"
孩子们观察完,我便把两个盘子放进了盥洗室。等下午孩子们去盥洗室上厕所时,浩浩小朋友捂着鼻子跑出来对我说:"朱老师,那里臭死了。""哦,会是什么味呀?"我边说边随他走进盥洗室,这时,那里围着几个小朋友,正在议论着,孩子们指着盘子问:"是什么呀?真臭!"原来是中午的漱口水已经变臭了!见孩子们一脸的惊讶,我借机问:"你们想一想,这些东西在嘴里会变得怎么样?"孩子们有的说:"也会变得这样臭,生出许多细菌来。"有的说:"嘴里有了细菌,牙齿就会生病,牙齿病了可难受了,什么东西也不能吃。"还有的说:"原来我们的牙齿就是这样被弄坏的!那吃完饭应该把嘴漱干净。"有一位小朋友说:"我回家告诉爸爸妈妈,让他们吃完饭也一定漱口。"其他小朋友也附和着说:"我也要告诉他们,要不然他们也会牙疼的。"自从那次观察活动后,孩子们漱口再也不用老师提醒了。
通过这件小事,我觉得把日常生活中抽象的知识和道理,转化成直观、易被幼儿接受的东西,其效果要比老师空讲大道理强得多。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给孩子创设一个能让他们亲眼去观察、亲手去操作、亲身去体验的环境,把教育要求巧妙地转化为幼儿的切实需要。这样,幼儿才能真正体验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并逐渐把这种认识变成自觉的行动。
三、利用多种形式,帮助幼儿学会遵守常规
1、教师以身作则,给幼儿正确的示范。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因此,我告诉自己一定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为幼儿做好示范作用。例如,我们要求幼儿在喝水时排好队,这时我口渴了也要排队,不可以插到前面直接就接。要求幼儿在午睡时要安静、不讲话,我这时也不可以大声讲话,更不可以在午睡室里聊天。因为,幼儿听到老师讲话,也想和边上的小伙伴讲话,如果午睡室里安安静静,想说话的幼儿也会打消讲话的念头。
2、多鼓励表扬,激发幼儿遵守常规的愿望。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我班幼儿在刚开始吃饭时,桌上、地上全是饭粒,这一直是不好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在幼儿吃饭时经常表扬那些吃饭较干净,讲究卫生的幼儿。"吃饭吃得真干净";"桌上、地上一个饭粒也没有";"他一口口地吃得多香啊";"今天我们来请吃饭干净的小朋友当值日生"。每当这时,幼儿们都一口口慢慢地吃着,生怕饭粒掉在地上、桌上。吃完饭的幼儿还主动跑过来跟我讲:"老师,我吃得可干净了,没有把饭粒掉到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