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是小班级教学,更加注重对农村中学学生的个性展示,所以我们的思品课老师,在自己的备课环节,要充分的研究教材的内容、结构,充分挖掘教材各个板块之间、各个框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创设最佳的平台模式,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一个最佳的教学效果。现在我们的思品课教材,每课前边都设置了一些先进人物的事迹,或者是国内外有关教材内容的一些最新动态,教师在创设平台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合理运用这些材料,找出这些材料中学生兴趣的触发点,再给以适当的点拨,合理的引导,相信能够达到一个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发掘材料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声、色、行、情等等方面的优势,把课本中的材料与多媒体上的人物故事写实材料进行对比,从而达到更好地激发农村中学生对思品课的学习兴趣。如果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形成教学常态,相信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尽量输入多维信息,激活思品课堂。
我们在组织农村中学课堂小班化的思品课的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的输入多维信息,从而激活思品课堂。传统的思品课堂,老师往往都是为教思品而教思品,不能够深入地去挖掘教材中那些有趣的信息,不能够借助身边可以利用的资源,比如多媒体。思品课中的很多事例的讲解分析,我们其实没有必要去分成那么多的条条框框,然后让学生去一遍又一遍的记诵。这样做的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严重的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我在自己的思品课的教学实际中,把很多材料涉及的故事,在多媒体上展现出来,让学生从这些有声、有形、有趣的呈现中,自然而然地熟悉了事物的来龙去脉、意义与本质。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既掌握了思品课的知识内容,有得到了美的享受,陶冶了爱国情操,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4、丰富教学方式,力求灵活多样。
传统的思品课堂,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联系不紧密的,老师只负责自己的"教",学生只负责自己的"学";老师怎么去"教",学生就怎么去"学"。特别是农村的学生,对很多热点问题了解不多,信息闭塞。如果教学方式简单,农村学生就可能仅仅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实行小班化教学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力求教学方式的灵活多变。比如我们采用情境问题式的课堂组织教学法,依据课本中的具体情境,由学生提出问题,或者问题由师生共同提出来,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共同设计答案内容;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甚至可以是完全相反的意见;允许不同观点的交流,允许不同观点的碰撞。这种方法一改传统课堂的简单的一问一答的课堂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收到了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公民的权利的"隐私权"时,我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有侵犯自己的隐私行为写出来,写不出来的就讲出来学生表现特别踊跃,又说"妈妈偷听电话"的,有说"爸爸悄悄查看手机短信"的,也有说"老师翻开书信的",等等。这样一个说或者写的过程,其实就是舒缓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同时也增强了这些农村学生对思品课的兴趣,有利于他们的进一步学习。
5、知识检测多元,培养农村中学学生学习自信心。
学生通过学习,在掌握了教材的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的巩固和提升就显得比较重要了。而巩固提升的方法通常都是用检测题。检测题既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又能更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检测题主要由老师提供。可以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属于难度比较低的知识检测,如思品课本中的框题的识记,概念的识记,人物生平、事件年代等等。这类题目适合大多数同学去完成。选做题部分的难度比必做题大,要求小班级里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但又是必须通过动脑筋才能够完成的。主要训练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题目设置尽可能体现有趣、难度递进的原则。由于农村中学的学生课余时间有可能还要帮助家里,所以课后作业可以少布置,甚至不布置,力争在课堂完成所有知识的消化与积累。
参考资料:
1、李杰《浅议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J】开封教育学院
2、 张志兴《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甘肃教编辑部,2006,(06).
3、刘日邦,钮秀渠《对加强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改革开放,2009,(05)
4、宋玉彬《在新环境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编辑部,2008,(06).
5、张恺《追求小班化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的优效教学模式》,教学研究,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