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心智发展方面
游戏可以增加儿童的知识,引发想象、创造的能力,促进儿童良好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形成。
许多游戏带有竞争的性质,有些可以使儿童愉快、轻松的度过。而有一些则会使他们感到不安,当他们在游戏中面临失败时,会低估自己的能力,高估困难,或暂停游戏。但儿童都有好胜的心理,而游戏又那么吸引人,为了参加游戏,他们只有不断克服自身弱点,遵循规则,锻炼自己承受失败的能力,才能继续游戏。因此,游戏有助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绪、情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在社会行为发展方面
游戏可以提供儿童玩伴接触的机会,学习合作、互助、团结等品德。促进儿童团结、友爱、和谐、调和等社会性的发展。
游戏一般需要多个儿童共同合作才能进行。儿童在游戏中通过玩具或材料等结成现实的伙伴关系,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这对现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儿童尤为重要。如在"过家家"的游戏中,就充分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组织能力,促进幼儿积极交往能力,同时在这种愉快的活动中,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协调能力得到提高。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大家在一起活动或游戏,会比个人活动,游戏的效果好得多,这种"共同行动看效果",可促进儿童在共同的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从各方面的发展来看,游戏对孩子的确有着莫大的价值。因此,做父母的,不仅不应忽视孩子游戏的行动,还要时时主动关心孩子游戏的内容,随时给予鼓励或指导,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快乐而自然地得到德、智、体、群各方面的充分发展。
三、游戏的观察、指导、评价
(一)游戏的观察
游戏是教师了解幼儿的最重要窗口之一,教师在幼儿的游戏中应全方位地观察幼儿,并以适当的方式及时加以记录,为指导游戏、评价游戏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1、观察的价值
教师对幼儿游戏活动是否进行观察,直接关系到游戏的水平和质量。观察不仅是游戏准备工作的基础,也是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前提,它把教师的游戏准备工作和介入游戏联结起来,起着纽带的作用。通过观察,教师不仅能知道是否需要延长游戏时间、改变游戏空间、丰富知识经验,是增加游戏材料还是减少游戏材料,还能把握幼儿游戏的最新动态,了解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意识到自己是否要介入,如何介入等。
2、观察的策略
首先,要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其次,要在幼儿彼此熟悉以后进行观察。再次,要对全班幼儿进行观察。最后,要对个别幼儿进行观察。
3、观察的记录
教师在对幼儿游戏活动进行观察的同时,还要注意利用多种手段加以记录,以作为珍贵的资料加以保存,为指导游戏服务。
(二)游戏的指导
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观察者、记录者,而且还应是幼儿游戏的尊重者、支持者、参与者、引导者和干预者。
1、尊重幼儿的游戏
教师要尊重幼儿游戏的倾向;要尊重幼儿对游戏的选择;要尊重幼儿游戏的创造。
2、支持幼儿的游戏
教师应以幼儿的眼光来看待游戏,尽量满足幼儿游戏的各种需要,从物质上和精神上给幼儿的游戏予以支持。教师要满足幼儿充分游戏的心理需要;要关心幼儿游戏的意愿;要关心的幼儿游戏的进程。
3、参与幼儿的游戏
教师应是一位幼儿游戏的参与者;教师应是幼儿游戏的伙伴;教师对游戏的参与要适当。父母也是一样的。
成人参与孩子游戏时应注意的事项就是为孩子选择优良的玩具。
优良的玩具是孩子游戏的媒介,可刺激孩子游戏的乐趣,增进游戏的价值。优良的玩具应具备:(1)多变化,可刺激想象力及创造力。(2)质料优、构造坚固、无毒性、不会损害身体。(3)可以引起美感或感情,诸如洋娃娃、七巧板、积木、毽子、皮球、风筝等等,都是很好的玩具种类。
由于电视上玩具广告的普遍,加上近来家庭生活水准的提高,父母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为孩子添购许多的玩具。过多的玩具可能造成收拾及管理上的困扰,而过多为孩子买玩具,也可能造成孩子喜新厌旧的心理。故父母对于玩具的选择应有所考虑与节制,可鼓励孩子利用家中原本拥有的一些废物,如碎布、瓶罐、木块等来自制玩具,不仅有助于孩子的创作能力,更能印发孩子爱惜玩具的心。
4、引导幼儿的游戏
教师要诱发幼儿的游戏;教师要适时提出开放性问题;教师要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教师要巧妙扮演游戏中的角色。
5、干预幼儿的游戏
游戏固然是幼儿对现是生活的创造性反映,但由于幼儿知识经验较为贫乏,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在幼儿的游戏中必然会出现与现实生活主流相悖的现象,所以,教师要注意矫正幼儿不正确的想法和做法,使幼儿的思维想象力逐渐科学化、合理化,符合现实生活逻辑,以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
教师对不同形式和性质的游戏采用不同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