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描画活动是一种极具创造力和想力的活动,不同的线给人的感觉不一样。垂直的线给人以庄严、挺拔、高洁、希望、正直的感觉,水平线则给人和平、安详、静止的感觉…
儿童线描画的造型特点具有游戏性、随意性和装饰性。针对儿童这一段时期的绘画特征,不需要让他门进行枯燥的线条训练,也不要单纯地进行抽象构成练习。我们一般都采用具体和抽象相结合、装饰与构成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线形的排列组合对儿童进行美的感性训练,使他们掌握线描的基本功。儿童绘画教学的关键不是教会他们"应如何画",而是教会儿童"怎样自己画"。而通过感官丰富孩子们的知识,是发展儿童潜能的有效方法。只要孩子想画,有绘画的兴趣,不失去自信心,就一定会画得很出色。儿童绘画时对他们的心理状态的调整尤为重要。所以应当采取各种措施使儿童拥有画画的信心。
一、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
本班是学前班,学前班幼儿好奇心强,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他们的评价系统正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与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而本班幼儿更有些特殊性,转园生多,绘画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幼儿在绘画活动中,常常是看着别人画,跟别人画,或干脆不敢下笔,老师的交流让他更显得不安和恐惧。怎么办,根据这一特点,我们觉得首先应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线描画"小蜗牛",这一活动中,教师改变了平时的绘画习惯,让幼儿先观看,通过观察,用线描画的方式独自绘画出自己心目中的蜗牛,教师说:"看看谁画的蜗牛最大,最可爱,是蜗牛之王。"以这样的口吻不光满足了学前班幼儿的独立性,让幼儿更有创作的积极性。教师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满足了绘画画面大,饱满的要求。那天孩子们讨论激烈,连平时不爱说,不敢动笔的幼儿也开心的画了起来。画好后,还拿着画主动的跑到我的面前给看。
如果和平时一样教师让所有的幼儿先画出蜗牛的动作形态,再添加背景,然后涂色,那可能就不会有大的积极性,就有可能使他们遭遇失败、失去信心。所以教师采用了线描画的方式,让幼儿大胆想象,用不同的线条表现出自己的不同感受。因为幼儿就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尽心选择作画,这就可使不同能力的幼儿获得成功,并能激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冲刺的信心。根据之前的经验,我们相信,通过线描画游戏性、随意性和装饰性针对儿童这一段时期的绘画特征,采用具体和抽象的结合、装饰与构成结合的方式一定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二、以幼儿不同个性特点加以组合进行相互评价。
几次活动下来,我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线描画比较费时间,一些心细的孩子能准确的运用线条,画面干净整洁,但缺少动感,显得太过循规蹈矩,细节上花费时间过长;但一些性格急噪,缺乏耐心的孩子,画面生动有趣,但太过凌乱,画面非常的脏,而且绘画速度太快,画完后便开始东说西说,教室也显得非常吵闹,更有甚者喜欢去胡乱评价别人。怎么样才能让幼儿学会合作,学会取长补短,但又不伤害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发挥他们的特长呢?我想幼儿的个性特点和个性表现形式的不同,是因为生长环境和情感需要的不同。所以我想到这样一个办法。以幼儿不同个性特点加以组合进行相互评价。
史舒元是一个大方,有主见而又思维活跃的男孩,但做事大大咧咧缺少计划;郑伊博则相反,谨慎内秀,但思维不够灵活,这样两个孩子组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态呢?教师有意把他俩组合成一个小组,评价自己的线描画作品。在"房子"的线描画活动中,史舒元说道:"郑伊博你的画里怎么什么都没有,线条又那么密,都快看不清楚了。"郑伊博说:"你画了好多东西,但是你用的线乱七八遭。"教师根据孩子的谈话,及时引导:"要是接下来你们两个综合一下呢?"两个孩子没有作声。教师又说到:"我给你们想了个好办法,你们试试。"两人马上交换了作品并在该作品的基础上继续绘画。结果那天两人的画面都比平常整洁,内容也比平常丰富。
两个个性相异的孩子在互动互补的过程中,不仅发现自己画面的不足,同时还通过讨论丰富了自己的画面,增加了自信心。个性特点为依据组合方式,不仅使幼儿在合作互补的过程中顺利地达成了某一目标,更能对幼儿的个性产生非常有益的影响。幼儿的良好个性在组合群体中得以充分发挥,而其不足的一面也会与同伴的协作过程得以消解和弥补。
个性相异幼儿的组合不仅使活泼外向的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和同伴交流并得到回应,在丰富互动过程中积累经验和满足情感需要,更为内向胆小的幼儿提供了平等参与讨论的机会,使之从原来的旁观者变为讨论的主体,充分地表现自我,感受成功,体验快乐。我们发现,个性相异的幼儿组合对于胆小内向的幼儿来说,能够促进他们在认知社会化等方面的整体发展,对其一生的发展产生隐性,持续的影响。
三、让孩子在鼓励与评价中增强自信。
幼儿的相互评价虽然让幼儿情感得到了满足,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但评价中也缺少闪光点,缺少总结性语言。画的快的幼儿虽然能慢一些,但还是缺乏坚持,两个不同性格的幼儿也常常发生摩擦。一次,我偶然读到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位美国妈妈,让自己年仅1岁半的孩子自己爬上足有30公分高的台阶,孩子开始是哭闹着,不愿意上,但孩子的母亲什么也没说,他只是摸摸孩子的头说:"你能行,加油,妈妈相信你。"孩子摔了下来。妈妈紧张的把他抱到手里,说道:"孩子加油,妈妈相信你。"几次的摔爬让这个年仅1岁半的孩子终于爬上了台阶。他开心的笑了,而孩子的妈妈也露出甜美的微笑。是呀!要是没有他的坚持,没有妈妈的鼓励,或许也没有那最后的微笑,孩子也不能体验成功的快乐。我们班上的孩子正是缺少那份坚持,更少了我的鼓励。我顿时豁然开朗。我们应该让孩子在鼓励与评价中增强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