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丰富家园合作的形式。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学校、请家长来园看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搞亲子活动、家访、家长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使他们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内容,学习幼儿教育的方法和经验,更加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提高家长的科学育儿水平,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家长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实现家园共育、提高幼儿素质的需要。
三、践行《指南》,共同成长在我们与家长一同学习《指南》、践行《指南》,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我们结合学前教育宣传月工作,开展了"学习指南 了解孩子 推动工作"的系列活动,让家长一起体验了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乐趣。
(一)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在学《指南》用《指南》的活动中,我们一直重视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和引导。以往家长总纠结老师怎么不教拼音不教计算,通过家长会引起家长对这方面的关注,尤其是通过吸引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各种活动来获得家长的认同和感悟,在我们老师的不懈坚持和家长的努力配合下,家长们认识到什么是早期教育,从应付到认真对待、由嫌麻烦到主动交流讨教,直至积极做好家长志愿者等,我们看到了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看到了家长对孩子素质培养的逐渐重视。
(二)投身家庭教育,提高对孩子活动的指导力。
孩子的教育离不开成人的正确引导。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对于农村家长尤其是文化水平低的外来流动家庭说更是个难题。为此,我们对家长的指导也是力求"具体可操作":把家长请来观摩老师的教学并结合自己的家教谈想法和收获;开展亲子活动使家长的方法和老师的方法进行思维碰撞,从而获得更有效经验;在开展活动发放的探索记录表中注明哪些由家长填写哪些由孩子用符号或图画完成等,每一步都是那么明确,理论和实际的良性的反复的循环,使家长指导孩子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粗暴的家长会内疚了,不耐烦的家长能静下来听孩子说话了,忙于工作的家长能把引导孩子探索也当成工作来完成了。通过幼儿园一次次有意识的指导活动,家长的指导能力从点滴开始直至发生了质的改变。
(三)家园合作,增强与教师的沟通力。
家园合作,一贯强调的是老师要学会与家长沟通,重视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能力,但真正做到家园合作,更离不开家长的主动配合。其中,家长与老师的主动交流显得尤为重要。但我们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是普遍家长文化不高,加上祖辈家长多,使得家园的沟通不是很顺畅,而我园家园沟通的渠道有:幼儿成长足迹、家园联系栏、短信互动平台、早晚接送交谈、家长开放日、电话等,其中不少沟通方式所面对的都是群体家长和能主动和老师交谈且很会交流的家长,对于一些不太善于交流、比较内向、祖辈等家长相对与老师交流的机会就比较少。与这些家长交流最好的平台就是网络家园平台、短信互动平台、活动反馈表等用文字表达的方式。现在的家长们能主动和老师说说孩子在家的一些行为了,甚至能交流一些在和孩子一起探索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或的做法了。由于家长的主动交流,使得教师能及时捕捉孩子的信息和家长的家教信息,并进行及时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