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自理能力的准备: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心、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家长在幼儿入园前这一阶段,应试着对幼儿进行一些训练,比如自己拉裤子,自己吃饭,自己穿鞋袜,自己洗手擦脸,自己解大小便等。曾经有一位家长和我说过他的经历,他在孩子入园前两个月,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学着自己做一些能做的事,只怕孩子进幼儿园后老师照顾不周到。没想到这两个月的训练让孩子比别的孩子更快一步融入到了幼儿园的这个大家庭里。可见,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准备是家长的"必修功课"。
交往能力的准备:有些幼儿一直待在家中,很少出去交往,所以很害怕幼儿园。家长应在幼儿入园前尽可能多的认识同龄小伙伴,多提供机会让他们一起玩耍,培养幼儿与人的交往能力。外出玩耍的同时,可让幼儿拿出自己的零食和玩具同其他孩子分享,这样有益于幼儿更好的融入集体生活中。也可经常带幼儿出去串门,鼓励幼儿学习主动与人打招呼,锻炼他与陌生人接触的能力。
心理能力的准备:幼儿没进幼儿园前,幼儿园对他们来说只有陌生,陌生的人和陌生的环境,当他们面对陌生时都会有恐惧和不信任的自然心理反应。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的言语疏导,幼儿最信任的也是家长,所以家长这时可对幼儿说一说幼儿园的好,如幼儿园小朋友很多,幼儿园的老师都很好都很喜欢他。类似这样的心理暗示都会减少幼儿对幼儿园的抗拒。
(二)幼儿园方面:掌握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采用科学、切实的方法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指导。
1、精心设计活动室环境。活动室布置可根据新入园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需要,精心布置活动室和设计活动角,在活动室墙面可贴一些可爱的动物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画,让墙面说话,调动幼儿兴趣,吸引幼儿注意力,提供丰富的玩具,家庭常见的电器模型等,这些都能使幼儿体验熟悉的生活环境,有利于缓解分离焦虑。
2、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也是幼儿们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幼儿可为新入园幼儿多组织一些游戏活动,比如音乐活动,亲子活动,都能够给幼儿带来巨大的快乐,既消除了教师与幼儿的陌生感,也可以使幼儿对新的环境产生新鲜感。
3、建立良好的师幼依恋关系。注重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交流是保教老师和幼儿之间建立新的依恋关系的关键。幼儿入园后,教师应根据幼儿个体的状况调整保育计划。日常生活中多抱抱,多亲亲幼儿,教师要对幼儿的生理反应(诸如劳累、饥饿等)和情绪反应(紧张、厌烦等)做出及时的反应,以行动、言语、表情等方式与幼儿形成相互作用,这样双方的情感就可以很快建立。
4、鼓励幼儿学习自主和互助。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幼儿在入园后更应该得到鼓励,当他们在鼓励下学会了洗手、喝水、吃饭、上厕所等,他们的自信心会得到很大的提升,焦虑感自然会减少。鼓励他们多帮助其他小伙伴,他们也会有成就感,促进集体交往并喜欢上集体生活。
5、家园双方达成共识并沟通交流。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园双方要多沟通,并互相合作,消除幼儿的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每个孩子和家庭都要面对的问题,家长和老师都可尝试以上的几种方法来缓解幼儿不同程度的分离焦虑。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考虑孩子的个体差异及家长的不同需求来适当调整、改变我们的疏导措施,让我们的孩子都能够更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