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提问的有效性(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2年12月19日 15:03:04

  一是采用多样性的提问激活幼儿思路。单一性的提问往往以“是什么”“有什么”“做什么”等问题为主,对此,孩子并不需要做过多的思考,易造成孩子思维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往往使活动枯燥、乏味,压抑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而多样性的提问如突破常规的问题、预想后果的问题、替换取代的问题等等,则能使幼儿学会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开阔思路、形成多种答案,并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活动的情趣,激活了孩子的兴趣与思路。

  二是更多地运用启发性提问和追问打开幼儿思路。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教师不可能替代但却能够施加强有力影响的过程。当一个问题出现后,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幼儿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回答问题,同时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多向孩子发问:“哪一种方法更好?”,“你还发现什么?”,“如果你是小白兔,你怎么办?”等比较性、分析性、假设性的问题。幼儿回答后,要多追问幼儿“为什么会这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同时,幼儿也通过反思,获得了策略迁移。

  三是尽可能多地设计开放式提问提升幼儿思维。开放式的提问,没有现成答案,不受语言和情节的限制,既可为幼儿提供创造性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又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幼儿搜寻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判断、推理,以提高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如语言讲述活动《开小船》中,让幼儿想想说说:小动物们把香蕉船、莲藕船、茄子船都吃了,它们怎么回家了?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发展其扩散思维的能力。另外,在语言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提问:“你喜欢……,为什么?”等判断分析性问题;“如果……,你会用什么办法?”等假设性问题以及创造性问题等等,引发幼儿掌握概念,进行判断、想象和推理,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把握重点满足幼儿不同心理需求要使提问更好地促进师幼之间的互动,促进幼儿思维、语言表达等能力更好地发展,教师必须了解孩子的发展水平与需要,并能清晰地把握语言活动的内涵与重点等。

  一是提问要适合年龄特点,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要有经验的提升。提问后应尽可能地让幼儿各抒己见,给与他们思考的时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有时可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或障碍来引导幼儿“跳一跳摘到果子”。对孩子的回答,教师可组织幼儿开展讨论,在讨论中进行思考、分析、比较、判断,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经验。

  二是提问要循序渐进,具有层次性。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教师的提问设计既简洁扼要,又循序渐进,能根据幼儿特点与经验水平,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由粗及细地展开,以引导幼儿积极思维,分析想象。同时,对于反应较慢的幼儿,教师可将第一层次的问题抛给他们,在语速上适当放慢一些,对反应较快、脾气较急的孩子,可将一些突破常规的问题抛给他们,语调要显得沉稳,促使每个孩子都能深入地理解活动内容,在原有水平上,用不同的速度去实现自身的发展。

  三是提问应找准切入点、突出重点。对目标的把握和重点内容的理解,是找准提问切入点的前提。因此,教师应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着力分析、研究教材、找出关键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提问。如语言讲述活动《小老鼠去旅游》中重点引导幼儿根据具体情况动脑筋、想办法。小老鼠在大海中特别饿,它就把西瓜船吃了,可天马上就黑了,小老鼠想回家了,怎么办?故事《懒熊买西瓜》重点在于引导幼儿通过看到熊哥哥和熊弟弟犯错后的滑稽后果,理解懒的坏处,所以教师则指出:“西瓜为什么变成一滩西瓜水了?熊哥哥和熊弟弟是怎么做呢?它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好不好?你会像它们那样吗?”通过这些问题,以渗透、凸现故事主题。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