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提问的有效性(3)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2年12月19日 15:03:04

  加强互动在活动中调整教育行为一个好的语言活动过程,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幼儿思考问题———教师倾听、判断并给予回应或提出进一步的问题———幼儿再思考回答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是师生双方积极互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应有一个有准备的头脑,随时关注孩子在活动中的反应,敏锐地觉察并抓住关键问题加以引导,在活动中不断反思和调整教育行为,努力促进孩子的发展。

  应注意随机提问。在活动中,教师作为一个倾听者、观察者、理解者和引导者,要善于发现并能抓住来自于幼儿的各种信息,及时设问加以引导,也就是要求教师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

  要善于运用质疑。一个好的老师,应能敏锐地抓住孩子的反应,及时提问质疑,以激活情感,引发幼儿思维的不断深入,促进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发展。如在语言讲述活动《三只小猪》中,三只小猪的稻草、木头、砖头的房子造好了,结实吗?让幼儿联系实际进行讲述,然后进一步质疑:“它们住进去会发生什么事?那到底应该用什么材料盖房子?为什么小黑猪和小白猪没用而只有小花猪用了?”从而引导幼儿了解建筑材料的重要性,要不怕苦不怕累,做一个勤快的人,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灵活性。

  还必须加强互动。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活动中出现的具体情境是多种多样的,幼儿常常会生发出一些出乎意料的问题,筛选出一些满足孩子的探索欲望又能增加孩子经验的问题,及时做出回应,加强师幼间的互动。

  要有灵活性。教有法而无定法。提问也是一个样。首先要选择发问的时机,《论语"述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要在学生进行“愤”、“悱”的心理状态下适时进行发问和引导。其次,发问后,不要马上让学生回答,应该给幼儿思考回旋的余地。“开车不等客”的做法,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还要讲究发问的方式,不断改变提问的角度,使问题提得新颖,能发人深思。

  应面向全体学生。即课堂提问要求能使全班学生都能参与思考,不应该只对少数尖子生,而要使全体学生,特别是差生都有被提问的机会,使提问具有普遍性。无论哪个班组,都存在“中间大,两头小”的现象———中等生占绝大多数。课堂提问设计应以能力中上等幼儿为基点,兼顾能力稍强和稍弱的幼儿,以能力中上等幼儿水平为主,面向全体幼儿,使幼儿经过思考后能够回答出来,即“跳一跳,摘苹果”,考虑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语言教学活动中的提问有效性问题是一个值得我们一直去探索的领域。目前,在幼儿园的语言教学活动中,提问的方式方法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专家学者的理论支持,更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为此,本文针对语言活动中的提问现状,提出一些改进性措施。愿我们的每一位老师都能在新纲要的引领下,去积极实践,在反思中不断调整和改进提问的设计,促使孩子的全面发展。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