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年来,教学中我们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奉为施教的基本原则。这确实是应试教育的“法宝”。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以老师为“轴心”,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以老师为圆心,以老师的教条为半径,做有规则的圆周运动。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是知识的权威。心理上的依赖、知识上的迷信,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淡化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兴趣发展。进而淡化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失掉了“自我”。而新课标的实施正是要改变这种状况,它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之本,教学要还给学生一片自由发展的天空。教师也不再高高凌驾于“金銮殿”之上,而学生也不再唯“圣旨”而适从了:教师也不再是教学主导的实施者,而学生也不再是基督徒一样的听经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而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学习的探索者、创新者。教师要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和学生平等对话,以一颗永葆青春的心融入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共同探究,因势利导,从而建立一种民主、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
转变教学理念㈠转“挑错式”教学模式为赏识教学模式。
大多数人认为:所谓的好孩子,就是去掉缺点的孩子。这样一来,学生的任务就是改错,老师家长的任务就是挑错,最好的孩子就是没有错误的孩子。事实上,人无完人,“挑错式”教学其实是非创造性教育,是庸人教育。其心理基础是恐惧,是一种消极防范教育观。如果老师只看到学生的缺点,作为学生是不幸的,作为老师是悲哀的。以表扬为主,赏识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把“挑错”教育转变为赏识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
㈡转“保姆式”教学模式为因势利导式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一种理念:学生一到学校,学校教师就是学生的监护人,教师就像保姆一样,对学生管头、管脚、管一切,在此思想指导下,学校制定了许多“严禁”、“不许”、“不准”,把学校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学生不应该做什么,而忽略了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保姆式教学结果是培养了一群无独特建树,离开校园无所适从的人。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学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不仅要学到知识,还要学到其他很多做人的道理,所有这些,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由发展。
㈢转“圣旨式”教学模式为平等教学模式。
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传统,使师道尊严的思想深植于教育者的脑海,认为教师的话就是金科玉律。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媒体的普及,师生的关系将出现重大调整,教师不是全能的,学生也不是一张“白纸”,学生掌握的信息不见得比老师少。正因为这样,很多老师感到学生越来越难管。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教育工作者调整心态,正确认识教育对象,明确市场经济的建立,信息渠道的广阔,利益分配的多样,多元文化格局的影响,使现代中小学生具有独特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的特点。在实施教学活动时,以平等的身份和朋友的姿态对待每一位受教育者,作学生的导师,让学生感受真诚的人际关系,使教学活动和谐展开。
㈣转“模型式”教学模式为突出学生个性的教学模式。
我们的教育对象没有任何两个完全相同,因此不能用同一标准加以衡量,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明白的。但在实际家学工作中,按照同一个模式去衡量全班几十个学生的情况非常普遍,衡量的结果就会产生一些“另类”。老师常谈起某某学生在校时如何顽皮,让人头疼,走入社会后又很出色,某某在校时如何出色,深受老师喜爱,走上社会后反而没什么发展,这就是我们衡量标准同一的结果,没有把发展变化的可塑性极强的学生看作是各有浅能、各有特色特长的人才。不客气地说,以前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整个学校生活基本上是用同一模具去塑造所有的受教育者,特点加特长的教育教学观才使我们所要追求的。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㈠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的差异仅在于他们年龄上的差异以及由年龄差异而导致的生理、认知、情感上的差异。他们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学生也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因此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改变说教者的面貌,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充分发扬民主平等地与学生交流,相信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行为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自己管理好自己,去学自己想学的知识,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鼓励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当然,并不是说老师纯粹是一个旁观者,可以对学生放任自流,毫无原则,而是既要发扬民主,更要当好参谋、导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正确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顺利地完成教学,育人的任务。